中国三鼎

司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用于皇家祭祀的青铜方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关村一农场出土,因其腹部写有“司母戊”二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又高又重,又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 cm,口长110 cm,口宽79 cm,重832.84 kg。它有一个长方形的腹部,两个直耳(发现时只有一个耳朵,另一个耳朵后来被复制并由另一个耳朵补充),下面有四个圆柱形的鼎。这个鼎是商代的祖庚或祖甲铸造的,作为对他母亲的祭品。

四羊方尊,(商朝)

整体高度58.3厘米

1938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

现在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代方尊的代表

青铜像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是一种饮酒器具。这个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重34公斤。以其独特的造型,应该被列入文物宝库。

泗阳方尊,商代晚期早期青铜器。属于礼器和祭祀用品。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伦山腰出土。它现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体方,口方,边大,颈饰口略外,每边长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58.3厘米的体高。长脖子,高圈脚。颈部高耸,四面饰以芭蕉叶纹、三角夔文、兽面纹。雕像的中间是容器的重心。在每个角上雕刻一只羊。在肩膀的四个角上,有四个羊头角。羊的头和脖子伸出装置,羊的身体和腿贴在肚子和圈脚上。肚子是羊的前胸,羊腿连着圈脚,承受着身体的重量。羊的胸颈背部饰以鳞片,两侧饰以精美的长冠凤纹,圈上有夔文。方尊肩上饰有带爪的龙纹和高浮雕蛇身。雕像四边的中心是两只羊挨着的地方。一对角龙从表中探出头来,从故居中间方尊两侧的右肩蜿蜒而出。都装饰着精美的雷纹。在四个角与器皿中心线的交叉处设计了长脊,用来掩盖器皿组合时可能出现的错位纹饰。

据考古人员分析,泗阳方形雕像采用二次铸造工艺铸造,即先将喇叭和龙头分别铸造,然后分别放入外模中,再整体铸造。整个器物采用分块法铸造,一气呵成,显示出高超的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体,平面装饰与立体雕塑融为一体,器物与动物造型相结合,恰到好处,以极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制作而成。在商代的青铜雕像中,这件器皿端庄典雅的造型是无与伦比的。这座雕像古朴、优美、宏伟,动中有静。被誉为“终极青铜模型”

找一个亚洲葡萄酒容器。商代晚期的铸件。清宫的旧物现在在故宫博物院。原仪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开口,宽叠肩,高圆足。肩的四角有四个立体的角象头,肩的中间有四个双角象头。颈部饰有芭蕉叶纹,肩部和圈部饰有鸟纹。腹部和圈足上有锯齿状角的大型动物脸,圈足的锯齿状角被雕刻成龙的形状。器皿的四角和各壁的中心线上有棱纹,上端略出器皿口,形象庄重。

龙虎敬商器。原作于1957年在安徽省阜南县出土。高50.5厘米,直径44.9厘米,重约20公斤。这是一个高的葡萄酒容器,有一个喇叭形的口,宽的肩部,深的腹部和完整的圆形。龙虎尊肩饰三条向前蜿蜒的龙,龙头突出于肩。腹饰一虎头二虎身,虎口下有人形,人的称号在虎口中。虎身下部以叶边为界,饰以两条相对的龙组成的兽脸。圈足上部有弦,有十字形孔。龙虎装饰的主题是“虎嘴衔人”。关于这个主题,有人认为这里的“人”应该是那些奴隶,“虎口夺食”反映了奴隶社会的残酷和恐怖。对于这一传统解释,其他考古学家提出质疑。他们觉得应该是巫术题材。青铜器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该是巫师修行的场景纪录片。在古代,张开的虎口是划分世界生死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是巫师。在老虎的帮助下,巫师们表现出了一种连接天地和在祭祀中感受鬼神的能力。我们无法确切解释“虎口捧人”这一图案的含义是什么,但它肯定与当时的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有关,在祭祀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与四羊方尊齐名。

伊津

历史:商朝晚期

被誉为古代盛酒的容器。铜像最早见于商朝。猫头鹰,俗称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是最受喜爱和崇拜的鸟类。猫头鹰的形象是古代艺术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原型。在商代,有精美的猫头鹰形状的王器、石器、陶器和青铜器。这件猫头鹰雕像是商代鸟兽青铜器中的极品。

严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傅浩墓。原始容器是两个成对的,铸造于商代晚期。原始乐器高45.9厘米,整体看起来像一只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装饰花纹,丰富而精细。喙和胸部饰有蝉纹;夔文在猫头鹰的脖子两边;翅膀两侧饰有蛇形图案;尾部上方有一只画眉在飞翔,整个雕像是平面和立体的完美结合。你的口腔内侧有一个“福号”的铭文。

“福浩”应该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殷墟甲骨文记载,傅颢是一位能干、有事业心的女子。生前参与国事,主持祭祀,带兵征服羌、土耳其等国,颇有传奇色彩。原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