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泡沫的破裂史
经济学家对之前的金融泡沫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总结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纵观历次金融泡沫的演变,人们必然会得出历史在不断重演的结论:
1.大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和央行官员,都无法准确预测股市崩盘。比如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作为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股市暴跌前1929天就预言股市会继续上涨。格林斯潘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之一。当道琼斯指数在1996达到6000点时,他一度给投资者泼冷水,认为出现了“非理性的过度乐观”情绪。然而,在那之后,他改弦易辙,再也没有发出类似的警告,让该股攀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2.暴跌之前,往往有一种过于乐观的情绪,投机盛行。市盈率是衡量股票市场是否偏离均衡值的基本指标之一。从美国历史来看,市盈率一般在8到20之间,平均为15。到2000年初,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票的市盈率已经超过40,即使现在股市下跌了40%,市盈率仍然超过20。另外,也有人认为一国股市市值不应该超过GDP的70%,而美国股市巅峰时达到140%。这些传统的经验指标已经失去了它们应有的警示作用。这位投资者成了投机专家。虽然他知道股价太高,但他还是决定买入,因为他相信股价会继续上涨,他可以卖出股票。经济学家形象地将此时投资者的行为比作“更大的傻瓜理论”。
3.股市崩盘时,私人部门(个人和企业)的负债率往往很高。负债意味着信心,不切实际的信心意味着过度消费和不明智的投资。根据经济学家的统计,美国私人部门净储蓄占GDP的比重在1.960-1.995期间平均为1.4%,但在2000年下降到-6%左右。
4,股市暴跌往往发生在宏观经济形势看起来不错的时候,这往往让大多数投资者措手不及。2000年初,存量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经济状况良好,而美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长的经济增长期,没有下降的迹象。谁也不会想到,泡沫的破灭就在眼前。统计显示,大部分深度被套的投资者都是在1998之后进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