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历史地位
依山傍水,可视为险阻,是关中的战略优势;农业发达可以储粮养兵,这是关中的经济优势;人口密集,百姓还在打仗,这是关中地位的社会基础。
唐朝以来,中国政治重心东移,关中地位开始下降。关中地位的下降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是经济重心的变化。秦汉时期,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还是可以大致重合的。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荡,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秦汉时期,关中经济率先崛起。司马迁在描述管仲的财富时说:“量其富,其居第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域经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最突出的是江南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东晋时,扬州已成为繁华之地,在龚宇被称为“厥田夏夏”。到了隋唐时期,东南财政税收已为关中所倚重。相应的,北方经济也因战乱频仍而退步。
两汉魏晋南北朝之间的动乱对关中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隋唐时期统治基础扩大后,作为政治重心的长安对物资的需求也急剧膨胀。只在关中地区保证供应已经不行了,必须依靠东部地区进行运输来保证供应。有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也有唐朝大力调控漕运的原因。特别是在唐代,水运在其经济生活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从东部地区转移到关中不容易,飞稻草拉谷子,逆着黄河往西上,过天险(潼关附近的黄河弯道),逆着渭河上。《新唐书》云:“长安、唐都、关中,谓之沃野。但由于其地狭人稠,不足以备都城水旱之需,所以经常求助于曹操东南的粟地。自高宗以来,时代的好处增加了,而功利主义却盛行了,人民也遭受了它的坏处。“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原地区就很不稳定,这条运输线屡遭封锁。一旦运输线被封锁,关中的供应就很成问题。
其次,关中地位的下降也与冠龙集团的衰落密切相关。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唐两朝都致力于打击士绅,尤其是在唐代,冠龙集团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相应的是关东地区一股新生力量的崛起。安禄山守樊阳,精锐马天下第一。虽然安禄山的叛乱被平息,但其投降的部门变成了河北省的缓冲区,唐婷无法控制。唐朝后期,河北藩镇最为嚣张。史称“唐之弱,强于河北;唐之死,乃因河北之弱也。”唐朝中后期,将军受到重用。在晚唐割据的局面下,这些将领骄横跋扈,难以驾驭。唐朝以后五代的兴衰,都与这种力量有关。
第三,隋唐以后,中国国防形势发生变化,东北少数民族相继崛起。唐朝以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来自河北。河北国防压力加大,军事重心不得不东移。经济军事重心东移,政治重心仍集中在关中,自有不适应之处。
基于上述因素,中国的政治重心逐渐东移,以适应变化了的历史条件。这个过程伴随着管仲地位的相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