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的渊源是什么?

安徽省,简称安徽,是合肥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浙,西接河南、湖北,南接江西,北接山东。

省名由当时安庆、徽州两地的声母合成,因历史上有古安徽国和万山、万河,简称安徽。

安徽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5%。2019年末,安徽省常住人口6365.9万人。

原始社会末期,安徽的两淮和江淮地区是和南方部落建立的方国的疆域,而江南地区则是吴越文化区。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被北方列强和南方的吴、越、楚等北方强国吞并。

亳州曾是商朝的汤都,谷寿春(今寿县)是战国时期楚国晚期的都城。

秦朝实行郡县制。长江以南属会稽县、九江县,以北属泗水县、当县、陈郡。

汉代,安徽分属杨、禹、徐。

三国时期,安徽分为魏、吴建立的扬州和魏的徐、豫四州。

晋朝时,安徽仍属扬州、河南、徐州。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被?五胡十六国?刘汉、后赵、颜倩、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东晋收复淮北地区后,仍属杨、于、徐。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都先后收复淮北地区,拥有江南地区,并将江淮地区长期作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仅限于长江流域,江淮及其以北地区属于北齐和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属于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朝时,庐江、乔军、汝阴、淮南、中坜、葛阳、同安、宣城、新安、溧阳等地被划分为版图。

唐朝时期,安徽分属河南路、淮南路、江南路。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包括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属吴、南唐等国。

北宋时期,属江南东路、北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宋金对峙时期,金人占据淮北,南宋占据淮南和江南。

元朝时,安徽隶属于河南江北和江浙两省。

明代安徽属南京管辖,分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州,楚、河、泗、广德四州。

清初设立江南省,包括今天的上海、江苏、安徽三省。江南省撤销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安庆府是当时安徽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所以以两院首字母命名。

民国初年,安徽省分为芜湖、安庆、淮泗。

解放初期,安徽分为皖北和皖南两个行政公署。皖北行署设在合肥,皖南行署设在芜湖。

1952年,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恢复安徽省。

安徽有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2个县,44个市辖区,包括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