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青山皇城遗址

姬王女城俗称玉女城,古城来历不明。这也与唐太宗最小的儿子沈李有关。

《明万历年间滕县史迹》载“王姬女城,上有东莲堡,即玉女城”

《山河志》上还载有“东莲花青山,颇为臃肿,如云,上有九十九顶。前面有一个玉女池,有一个叫的人在这里修行。姬王因其修缮而居城,故又称玉女城。之后有水帘洞、天马港、安祖天沟、马风崖,南面是瓦家峪,东面是桃花峪,山谷开满桃花。每到春天,溪水出溪,飘叶落花,宛若桃源仙境。”

古人云,皇城地势三座山一个头,御桥两条龙得游。不出王者,就出。相传,周王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王。周之女文景公主,与大将军袁达相恋,私定终身。周与将军有隔阂,所以她拒绝嫁给他。为了纯洁的爱情,文景公主不爱有权势的人,也不怕父亲的权势。她和叶芝领兵私奔到连青山,见连青山险峻秀丽,建起了“姬女城之王”。

但卢野元大大概是辽金时期的人物,西周春秋时期还没有少数民族的姓氏。虽然连青山上附着着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但大多不是历史的,但这些传说和故事也为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吸引力。在摩天岭前的山沟里,有后殿山前的阿明墓,也被称为皇陵。我不知道国王为什么要埋了它。据说不合时宜的埋葬是因为明末动乱而被废除的。古墓分为男女两个房间,面积约50平方米。墓内有明显的盗墓贼盗窃痕迹。

十三陵有明显的明代帝王葬式,其宝城布局和风格与其他十三陵完全相似。按照宫殿的格局,有外墙、内墙、三宫门、御桥、前殿、正殿、后殿、祭坛(俗称“点台”)等。,并在莲青山周围设五营四哨,形成了宝成独特的风景。虽然这些遗迹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残存的墓葬、散落在墓室和寺庙前各处的石头地基、重达数十公斤的城砖依然存在。

因明万历版《藤县史志》仅载有“王姬女城”,故不应是“明陵”,墓应晚于前者。当时的编辑王先生还不是很清楚。因此,“王姬女城”不应与“王铭陵”相混淆。明万历十三年,《藤县五古迹志》载:“白马关在东西莲花山之间,今废弃。”

金代的“滕州”曾经设置了许多关隘和军事重镇。金代滕州辖三县一镇:藤县、沛县、邹县、杨韬。杨韬镇位于何雪杨庄镇以南的桃山,当时是一个军事重镇。

在东莲花青山和西莲花青山之间的甲骨山梁上,设置了一条狭窄的隘口,守卫着军队。这是莲花青山的白马关。

沿着滕州市东郭镇东瓦峪村后面蜿蜒幽深的狭窄山路向北走三里,到达山路最高点。

白马关前有马沟,后有马饮泉。马沟相依,饮马泉犹清,有时甘泉溢。

这里的山很陡,风景很美。

放眼望去,山口就像一扇门,隘口两侧有几层平坦的土台,有两座山峰上下悬向天空,遥遥相对。鹦哥·秋秋,猫头鹰的哀鸣,回荡在山谷中,回荡在耳边,悠扬动听。穿过山路向南望去,两边峰峦重叠,植被茂盛,树木繁茂,黄峰绿,山石流动,村落隐于绿色之中,景色悠远,消失在云端;站在山脊的北面俯瞰,视野开阔,景色紧贴眼底,湖水映着太阳,银光点点,水波苗苗,山影倒挂,美不胜收。

白马关,需要从石羊山西到马庄,向北拐,经过王李庄、瓦峪村、东瓦峪村,沿着山路向北走。这是邹和滕的分界线,北有邹,南有滕。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该墓曾多次被盗,共有7个盗洞,有新有旧。墓中没有棺椁和尸骨,只剩下一个陶罐和三块红漆金木条,在墓门上方的盗洞处发现了几个随葬的明代服饰陶俑。

考古学家在这次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疑点和谜团。比如坟墓已经铺了两次;回填土层存在重叠压力和破碎关系;前墓不葬,后墓用前墓的墓矿和建筑材料;两座墓葬和墓地遗址未发现墓志铭或碑文;各种地方文献和地方志中都没有连青山古墓的记载。但从该墓的建筑规格、占地面积、所用材料、丧葬用品来看,墓主人至少是明代王子级别的皇室成员!如此庞大的工程,短时间内难以建成,却毁成一片废墟。考古学家推测,这显然是出于政治原因的人为破坏!

连青山墓的主人是谁?你为什么要经历两次葬礼?如此庞大的“皇陵”工程是谁建造的?又是谁把墓地破坏的这么彻底?一系列的谜团吸引着考古学家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滕州连青山发现明代皇家陵墓的消息公开后,引起各方反响。滕州市文化厅邀请省市考古专家和滕州历史爱好者召开了连青山墓发掘座谈会,通报了前一阶段的发掘情况,展出了出土文物,并就连青山墓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

综合专家意见,关于连青山古墓大致形成了几点认识:一、历史上有各种传说的连青山“皇城”是陵墓;第二,它是明朝的陵墓;第三,明朝皇室至少是“郡王”级别以上的朱姓墓;第四,墓主人可能是明代兖州“鲁王”世系的分封王;第五,古墓在历史上被大规模人为破坏过!

在偏僻寂静的深山里沉睡了数百年的连青山墓,如今以厚重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本想通过发掘来破译古代“皇城”之谜,但打开墓门后,却发现比发掘前的谜团还多!本来只有一个关于古代“皇城”的问题。现在连青山墓的每一个细节都变成了一连串的问号:墓是什么时候建的?为了谁?为什么我找不到墓志铭?为什么古籍和史书中没有记载?墓主人是谁?又是谁摧毁了这座宏伟的享受大厅?为什么墓中有两座建筑?为什么墓里没有棺材和尸体?为什么整个陵园建筑的废墟上没有屋顶瓦片?连青山墓是烂尾工程吗?传说中的“皇城”和“姬王女城”是指墓葬和墓地吗?

现在,墓前御桥西侧的两个破水龙头,在桥下流水的喧嚣中沉默着,对着夕阳和群山,沐浴着雾、雨、风,默默地看了几百年!再看桥基,这座“御桥”年初修建时就有30多米宽,整个墓地面积是其他同等级别国王墓地的好几倍!什么身份的皇族、王公贵族才配得上这样的仪式神道和这样规模的陵园建筑?

连青山墓被发掘后,焦点落在了主人是谁的问题上。因为墓建了两次,不排除两个人葬在同一个墓坑的可能!或者一个墓主人被埋了两次。考古人员在墓外的墓门上方发现了几个高约20厘米的陪葬陶俑,并从陶俑的服饰上确定了墓葬的朝代,尤其是其中一个陶俑所戴的独特的明代官帽——这是目前为止连青山古墓透露出的最准确、最有价值的信息!

连青山的明朝墓,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消失了四百多年的明朝!

在明朝,从1368明朝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到1644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历时275年,* * *有17人当皇帝。按照明朝的制度,朱元璋的后代除了皇太子之外,都被封为“诸侯”,在全国各地被分封为“王”。诸侯为“郡王”、“镇将军”、“辅国将军”、“役国将军”、“镇中郎将”、“辅国中郎将”,代代相传,编织成朱朝的统治网络。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为太子,四子为(明)子,七子为子,十子为朱谭,分别分封到京畿、山东青州、兖州等地,成为明朝皇室世代同姓的君王。

朱元璋第十子朱谭分封兖州为“鲁王”,鲁国为10代* * *王。鲁国第一代国王朱谭,两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封了。15岁才来到兖州。他被迷信蒙蔽了双眼,吃了丹药,只活到19岁就去世了。明史记载:“帝(朱元璋)恨之,洪武二十二年(1389),谓之“荒”。这就是“荒野之王”的由来,今天邹城东北的“荒野之陵”就是朱谭的墓地。

1988年,我在邹城参加孟子学术研讨会时,和曾经发掘过废墓的已故邹城文管所所长王选先生一起去了废墓。我听王主任讲过1972年的发掘:朱谭遗骨发掘出来后,当时的“革命群众”批评朱谭是“封建地主”,随便一扔,就成了,因为根据后来的颅骨修复技术,朱的相貌被完整还原,从中可以推断出朱元璋、朱谭的生父、明朝开国皇帝的相貌,进而解决朱元璋的相貌在历史上是否丑陋的问题!可惜这样一个考古发现的机会被“文革”的荒谬破坏了!

2003年,在滕州市东南10公里的上营村,出土了明代王的曾孙、兖州第四代朱的墓志铭。这是滕州首次发现明代皇家墓葬!笔者前往临摹《鲁汪壮纪志》碑文,并实地参观陵墓。墓志铭全文如下:

“王讳杨朱,是鲁惠王之子,母赵氏公主,正统十三年二月六日生,成化十二年四月三日袭鲁王,嘉靖二年十一月五日病死,终年77岁。张公主先死,有十儿八女。长子为竖,次子为蝎,三子为子,四子为忽,五子为云(名第三字有三分水)。被授予国玺的陆世子,于弘治十八年十月三日病逝,死时心单纯。生有简仪(从木方字),被鲁封号,祖上年事甚高。郑德九年七月初二奏准署理政务,郑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卒。他死后一个多月,伊孔夫人生下一个遗腹子,是陆氏的曾孙,他听到了皇家的名字关定(从字火)。狄次聪被封东欧王、郯城王、馆陶王、易云王。舒五子是色斑,第二次是昨天,第三次是眉毛,第四次是相互的,第五次是滋润的(都是从水里来的)。2004年4月20日,嘉靖葬于兖州府藤县虎山原址。唉,王二宗室是至亲,享泱泱大国之誉,选播荧屏,有荣寿试炼,使五福终能得之,无憾矣!”

据到过墓里的当地村民说,这座墓过去曾被盗过。如今地下还剩下两座砖墓,地面上还能看到墓地的布局。墓的位置简直就是风水地穴的样本,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的要求!司元礼先生曾在《滕州日报》上以“滕州明代陆庄墓”为题介绍该墓,从中得知明代兖州13“王璐”中有一人葬于滕州。

上营村鲁庄墓和明代连青山墓是什么关系?连青山墓与明代兖州王璐家族有什么关系?《十三陵》、《长陵仙德碑》、《藤县县志》中提到的明朝“王腾”朱占龙(明宣帝朱瞻基之弟)葬在哪里?

历史总是让后人着迷!前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谜团,吸引着后人去探索,去破解,去寻找,去考证。滕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一批业余历史爱好者,从另一种方式探寻滕州的过去。一位退休的医生陈帆先生,骑着自行车四处走访鲁庄王的资料,自费打长途电话到云南询问明朝王腾的线索,还带着放大镜去书店看了密密麻麻的二十五史!另一位致力于古滕文化研究的退休工程师高建民先生,与夫人不远万里来到四川阆中,寻找唐代滕王李元婴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