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阐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三次主要的思想理论论争的内容,并说明了每次论争的意义
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帷幕。
2.在1905至1907期间,革命派和维新派分别以《人民日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就中国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法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通过这场辩论,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3.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特别是中国* * *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发生了三次大论战,即“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社会主义辩论”;与无政府主义辩论。
这三大论战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更多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 * *产党在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展数据
19年底,改革派和死忠保守派发生了争论。戊戌变法的发展和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引起了新旧思想的公开而激烈的冲突。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首的改良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死忠守旧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了一场论战。
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改”,否则就是违背自然,祸国殃民;洋务派也认为中国的儒家经典不应该被抛弃。改革派根据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万物皆同,万物皆不变”,“祖宗之法”自然没有永恒的真理,极力主张“尊今反古”,改革创新。
政治上,改良派认为君主专制是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实行“君民治”,提倡民权,开放议会,实现君主立宪制。梁启超在湖南时事学堂讲学,倡导民权学说。严复写文章《碧寒》,强调人民是“天下之神”;谭嗣同在包厢发表的文章中充分发挥了民主民权思想。保守派对此坚决反对。
在经济思想上,改良派要求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提出了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他们要求以振兴商业为中心,同时发展工商业生产。守旧派强烈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重复“重农抑末”、“重本轻末”的老调。
在文化教育思想上,维新派主张建立具有学校性质的各级学校和学会,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理论,反对封建教育和文人八股制度。守旧派认为:“科举是为了圣人。若废除科举制度,则圣道衰微,民心不良。”
这场维新与保守的论争,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的直接对抗,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的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