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是一座怎样的神山?

一个消失的地平线创造了香格里拉的神话。现在,真正的香格里拉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探索这片神秘而未知的土地。因为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华丽而圣洁的香格里拉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

“香格里拉”——一个源于西方的故事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了康威等四名西方人在战争期间从南亚一个欠大陆的地方转移到白沙瓦时,被一名神秘的劫持者劫持,从而偶然到达了东方神秘的蓝月亮谷香格里拉。

小说描绘了一个神秘的秘密:人们在香谷过着没有竞争的优雅生活,雪山挡住了外面滚滚的红尘,潺潺流水送来阵阵鸟语花香。各种信仰和平存在,到处都有基督教堂、佛寺、道观、孔庙。人们遵循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态度,即使是幸福。香格里拉是自然风光——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地和湖泊——和财富(金矿丰富)的聚集地。它集合了所有美好的人类理想,如美丽、清澈、安全、休闲、满足、宁静与和谐。

书中描述的宁静、和平、自由、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平相处的圣地——就是那片被称为香格里拉的神奇土地。小说于1934年4月由英国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后,出版商和作家出人意料地在欧洲引起轰动,小说迅速畅销美国、日本等国。小说出版后,立即被眼光独到的好莱坞制作公司拍成电影,风靡全球,主题曲《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也在世界各地传唱。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一家酒店事务所,随后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最高象征之一,印证了《失去的地平线》在人类文化中的重大意义。

《消失的地平线》成为西方的桃花源,其重大意义在于将“人间天堂”的意境植入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英国作家词典》声称,这本书的成就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从此,这个想象中的人间天堂成为“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立即成为当时经济危机和战争阴影下人们的精神安慰剂,一时间西方兴起了一股回归自然、寻找香格里拉的文化浪潮。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被问及美军轰炸日本的飞机是从哪里起飞的。罗斯福说:“从香格里拉。”这大概就是“无可奉告”和“不得而知”的意思。由此可见“香格里拉”一词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小说中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梦想,充满田园牧歌的理想国。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香格里拉的信徒漂洋过海,万里迢迢来到中国的西南,渴望找到心中的香格里拉圣地。

在香格里拉所在的中国,早在《消失的地平线》出版前三年,一位名叫刘的女探险家在游记中这样描述云南迪庆的中甸:

从丽江西行,路途多岩险峻,如登天梯,老人交柯,山常年云雾闭。旅人不见马头,疑是要去一个混沌世界。但三天后,我突然看到了广阔的大坝,风清月明,天空长满了草,黄花上挂满了成群的牛羊,撑起了帷幕。然后城市如一缕轻烟,如武陵渔人,我已误入桃源仙境。这是哪里?是中甸县,云南与康交界处。

走出中甸城后,刘女士对有另一番描述:

出了中甸城北门,是一片宽约十里的草原,四面环山,如盘底,有一条小溪在其中蜿蜒曲折。草原被分割成几块,牛羊为草垂首。小溪边有几个水磨,一天到晚波光粼粼,青稞的研究也是巴巴的地方。草原上,有许多野鸟在低飞盘旋,声音哑哑哑的,与轧轧声相映成趣。在这个寂静的广场上,也像是幼童的呢喃,可见其闲适的味道。在草原的尽头,我刚刚看到一座巍峨的建筑矗立在山脚下,著名的桂花寺就是清廷所建。外墙被染成了赭色,正对着大厅中央,屋顶镀上了红金,耀眼夺目。有一千多名喇嘛...

在刘女士的这两个描述中,中甸的许多自然特征与詹姆士·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景色惊人地相似。如无边的宽坝,天上的草甸,遍地的黄花,成群的牛羊,四周的群山,山坡上高耸的建筑,赭色的外墙,镀着红金的屋顶,这些都是小说中所阐释的蓝月谷的景色。1933年前写下《消失的地平线》的希尔顿不可能看到这本探险游记。所以有人说,西方的香格里拉和东方的世外桃源的概念,在迪庆蓝天碧水的时代背景下,不谋而合。

这种风景的描述和这方面的概述出现在1995春季北京市优秀导游考试中。孙炯是云南旅游集团公司的员工。在这次考试中,他在一次考试中发现了一段话:“香格里拉”,这个世界上家喻户晓的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但它的真正来源却来自云南藏族的一种方言...这个测试激起了孙炯的无限遐想。于是他开始在书中寻找真正的“香格里拉”。他先找到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然后跟着地图扩大搜索区域。好事多磨。最后,他在云南迪庆找到了小说中描绘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来了!

后来,经过9个多月的研究,云南的学者和考古学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证据,证明香格里拉的真实位置在迪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香格里拉由迪庆藏语翻译而来,意思是“我心中的太阳和月亮”。迪庆州中甸县位于高原上的一个盆地,迪庆先民在这个盆地建立了两个城镇,分别是日光城和月光城(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称之为“蓝月亮谷”)。最后,专家证实:迪庆就是香格里拉!

1997 9月14 21: 03,云南中甸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在迪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之旅终于尘埃落定!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和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都在迪庆!这个爆炸性的消息立刻震惊了全世界。

新闻发布当晚,英国广播公司(BBC)向全球广播了这一消息。接着,国内各大媒体,以及英国的《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西雅图邮报》、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时代》周刊、日本的《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香港的《南华早报》和《亚洲周刊》。

后来,2002年6月7日,经中央政府批准,迪庆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五年来,两次关于香格里拉的新闻冲击波传遍全球。于是,一股香格里拉旋风席卷中国,世界各地的香格里拉信徒和游客蜂拥而至,见证人间仙境香格里拉。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之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并流的一处国家级景区的核心。这里女儿山、云岭山、贡嘎山平行贯穿南北,梅里雪山、白芒雪山、哈巴雪山耸立在峰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使迪庆成为中原与藏区的天然过渡带,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迪庆地处神奇美丽的青藏高原,东南有横断山脉腹地。地势起伏,有高耸的冰峰,也有峰峦数百里的雪山。还有许多幽深神秘的峡谷,如虎跳峡、澜沧江大峡谷、梅里大峡谷等。在雪山中,有广阔的草原,被小中甸河、根渡河、那池河、乃孜河等多条大江分割成地基草甸、纳帕海草甸、都都草甸等八个大大小小的中甸草甸,像八片荷花花瓣铺地。

特殊的地理结构造就了迪庆奇妙的自然景观,从极具江南特色的金沙江畔,到能让人在一天之内“走”遍世界各种气候风景区的雪山峡谷:“六月飘雪,果实成熟,三月杏花冻”;虎跳峡,这里“一线分天堑,两座山有斗石为门”;长江第一湾,“天下第一奇”;白水台,素有“神仙场”之称;碧塔海,被誉为“高原明珠”;纳帕海,黑颈鹤的天堂,令游客叹为观止。

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段横断山垂直谷区是云南和西藏的分界山,与王子雪山紧密相连。后来,当地人把这两座相连的雪山称为梅里雪山,当地藏民视之为“神山”。梅里雪山北接西藏阿东尼山,南接罗比雪山,纵贯30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峰顶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下是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被称为“太子十三峰”,各具特色,紧密相连。梅里主峰卡瓦波格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海拔6740米,是云南省第一高峰。

梅里雪山以其雄伟和神秘而闻名。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贝格是“世界上最美的山”:

这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山,几乎是一座奇妙的金字塔。轮廓简单,像小孩子画了两个勾,但高度、宽度、立体感都不太一样。它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宁静!

这是《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雪山的描写。很多人以为这是迪庆的卡瓦堡雪山。因此,梅里雪山以其独特的魅力长期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给脚下的土地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卡瓦波格,藏语意为“雪山之神”,相传是马宁教(又称红教,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分支嘎居巴的守护神,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民心中,是不可侵犯的圣地。天气晴朗时,清远宁静的蓝天衬托出雪峰的高贵壮丽,卡瓦堡峰的白边直指苍穹。在云蒸烟稀的晨曦中,雾是它神秘的面纱,云是它空灵温柔的腰带。雪比云更白,比云更亮,云与雾分明只是婉约雪峰的象征。

迪庆藏族几乎都信仰藏传佛教,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也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藏族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去藏区,随处可见金碧辉煌的寺庙、众多的僧人、摩尼祈祷桩、白色的佛塔、山顶的经幡。藏传佛教对藏族的深远影响,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布局、服饰、日常工作、年节、婚丧、子女等方面看出来。迪庆有很多藏传佛教寺院,最著名的是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嘎丹松赞林寺和德钦的嘎东赤库林吉。较小的修道院遍布全境。

迪庆有很多纳西族,他们居住在金沙江沿岸,如香格里拉三八,以及未夕和德钦县的兰江沿岸。历史上,境内纳西族普遍信仰东巴教。这个宗教的祭司叫“东巴”,所以这个宗教的名字叫“东巴”。香格里拉县三八乡白蒂是东巴教的圣地。东巴老师遵守这样一条规矩:“没去过白蒂的东巴不是真的东巴。”因此,在过去的250年里,东巴基督徒从周边地区各地来到白蒂朝圣,学习经典和实践艺术。东巴经记载了东巴第一位圣人丁巴什罗到达白蒂时所创的东巴经(即东巴象形文字)和东巴教。此外,被称为东巴教另一位祖先的阿敏士洛是白蒂人,后人仍居住在白蒂。

基督教和天主教很久以前就在迪庆传播,在迪庆腹地澜沧江边建起了一座法国天主教堂。教堂周围的树林郁郁葱葱,果树参天,到了结果的季节,果实累累;教堂还种植正宗的法国葡萄。这是云南彝区的主教堂,法国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外国传教会——慈忠堂。

卡瓦堡被当地藏民奉为圣山。虽然探险家和登山家都对它的神秘着迷,但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也让登山活动在当地藏民中备受争议。中日登山队已连续三次登顶,均未登顶。虽然梅里雪山海拔不是很高,但是从明永村(海拔2,200m)到峰顶的高差为4,540m,梅里山区降水频繁,土质疏松。山脚垂直气候突出,天气多变;周围分布的冰川流动性强,经常发生雪崩和冰崩。所以,至今没有人登上卡瓦贝格峰的顶峰。在1991的最后几天,中日登山队试图再次征服这座雪山,结果却是人类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难:一支由6名日本人和11日本人组成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攀登卡瓦峰时全部遇难,这就是著名的“梅里山难”,也是人类最后一次攀登梅里雪山。他们的遗体直到1998才被当地上山采药的藏民发现,并得到妥善安置。

卡瓦堡让征服者们带着遗憾回家,或者把灵魂丢到雪山里。因此,在当地藏民的要求下,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推迟攀登卡瓦堡雪山的决定,当地政府也明令禁止攀登卡瓦堡雪山。卡瓦贝格成为迄今为止唯一没有被人类征服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