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系列是什么?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为限制思想自由、巩固统治而下令编纂的。由纪晓岚编译。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到乾隆四十三年,用了七年时间。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纪四部,故名《四库全书》。据文锦阁藏书记载,《四库全书》收录古籍3503种,达79337卷,编集装订成册36000余册,其中保存了大量文献。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其基书主要有内府书(官书,包括武英殿等皇宫内的书籍)、赞传书(清初至乾隆按序编纂的书籍,包括皇帝的著作)、各省巡抚收藏的书籍、私人投稿(各省藏书家自动或按序提交的书籍)。编《四库全书》的人首先找人把这些文献的内容分门别类,要抄写,要刻字,要保管。应抄的书是合格的作品,可以收入《四库全书》;该刻的书是最好的作品,既可以抄成《四库全书》,也可以单独刻;一本应该保存的书,是一部不合格的作品,它的名字只留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而没有抄入《四库全书》。选作“待抄”和“待刻”的作品,也要比较同一本书不同版本的差异,选出最好的一个作为基版。一旦成为定稿,就会受到一系列的注释,比如飞签(校官纠正错别字,写初步意见),往往附在卷内,提交编辑审核。如果得到编审的认可,可以用笔触修改原文,否则不予修改。),眉毛批量处理。

内容选好之后,就是找人抄原文了。在文案的选择上有过几次改革。一开始是推荐的。后来因为这种选择中贿赂的弊端,改为考试选拔。考试时,四库官会根据考生的字迹,选出最好的考生。后来因为考试方式多有不便,改为在乡考最后一名的学生中选择,试卷均匀整齐者录用。在《四库全书》的整个抄写过程中,一共选取了3826人进行抄写。对于图书修改进度,还规定了每人每天要完成的图书数量:单人每天至少要抄写1,000字,每年33万字,五年期满后抄写200万字者定为一等;抄1.65万字者,定为二等。按照各自的等级,分别授予州童、州判官、县丞、主簿四个官职。在临摹的要求上,也是严格规定的。凡字体不工整的,给予记过,罚款1000字。由于《四库全书》官员赏罚分明,措施得力,整个修书工作进展顺利。

《四库全书》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修订。修订时,四库全书制定了《功过条例》,要求严格执行。每本书都要经过两个校对过程:分科和重校。经过分校和复学,再由校长宣读,最后可以进行装饰和赠送。这就保证了《四库全书》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错误。

《四库全书》的编纂在古籍整理方法、编纂、校勘、目录学等方面给后世学术界带来了巨大影响。其内容为后人研究古典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四库全书》是官方系列,在内容选择上排除了对统治者不利的书籍和言论,使其成为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