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意大利清代宫廷画家()为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的结合做出了贡献。
(郎世宁?6?0,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盖斯特里奥内,出生于米兰。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天主教耶稣会修士身份来华传教,后入宫,成为宫廷画师。曾参加圆明园下西洋。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方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光影画的魅力,受到了康熙、雍正帝和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他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人物、肖像、动物、花鸟、山水无所不涉及,成为雍正帝、乾隆时期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宋先英志图》、《百马图》(见插图)、《李鸿与皇后像》、《平定西域战事图》等。
郎世宁1715他远涉重洋来华传教,被十分重视西学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宫廷画师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合中西技法,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开创了新的画风,因此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外国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清朝的绘画制度,即在绘画之前先画一份手稿,然后在皇帝批准后“照常绘画”。目前保存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的《百马》手稿就说明了这一点。郎世宁还将欧洲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清代宫廷绘画具有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新颖的绘画面貌和独特的风格。
郎世宁原本是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牧师,但他忙于为皇帝工作,没有机会传教。他擅长采用中国的绘画技巧,同时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征。今天,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展出。
郎世宁于1688年出生于米兰,19岁时加入了热那亚的耶稣会。不久,他运用自己的艺术天赋,为该市修道院的小教堂画了两幅宗教画。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非常向往,身体虚弱的郎世宁请求协会派他去中国。
这幅画是献给甘的。
郎世宁牧师于7月抵达中国,并于10月被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61岁,爱好艺术和科学。虽然他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但他把他视为艺术家,这是非常礼貌的。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背了中国的正统思想,国家只雇佣传教士,因为他们懂数学的基本原理。”他还表示惊讶:“你怎么能总是关心你还没有进入的未来世界而忽略现实世界呢?其实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时间。”郎世宁立即被任命为宫廷画师,他没有机会说教。
宫廷画师每天早上从他在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走进皇宫,七点钟向皇宫警卫报到。
在院子和御花园之间的一个画室里画画,一直画到下午5点。这个房间夏热冬冷,所以油漆工必须在小炭炉上放一罐油漆,以免凝结。除了绘画,他们还要学习汉语和满语。
康熙不喜欢油画,因为时间长了会变得阴暗模糊。因此,郎世宁和其他欧洲画家学会了用胶体颜料在丝绸上绘画的困难技巧。一笔之后不能加二笔,也不能修改润色。笔触偶尔犹豫,或者用笔过重,画毁了。
宫廷画师都是按照宋代诗人郭熙定的原则作画的:“山水画中,山足,树足,马足,人物足有十分之一寸。”平行线是完全平行的。在郎世宁看来,中国的距离协调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向康熙建议办画派,未被采纳。后来,他出版了一本书《远见》。
但在国内很多人看来,用几何学的透视原理来处理空间问题,是虚伪的,也是艺术的。在中国画中,不仅对物的观点很少,而且视线的角度也不是固定的,所以画家可以在同一幅画中表现出对风景或园林的不同观点和角度。郎世宁绘画的主题是由皇帝指定的。肖像必须画出平板的正面,而不是阴影。人们认为人像上的阴影“就像脸上的斑点和瑕疵”。
康熙1722年驾崩,皇帝第四子胤禛继位,即雍正继位。传教士运气不好,只有在宫廷任职的牧师才受到特殊礼遇,向中国的皇帝和宫廷画师展示了欧洲光影画的魅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聚瑞图》卷轴、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嵩县英治》卷轴、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的《百马图》卷轴,都展现了郎世宁扎实的写实功力。
雍正时期,根据皇帝的旨意,郎世宁将欧洲油画技艺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如班达里沙、八十、孙巍峰、王彪、舒歌、永泰等。此后,纯粹欧洲绘画的油画也开始在清朝的宫廷中流行。从清代内务府的档案中我们知道,在这一时期,郎世宁创作了许多作品,但只有一部分保存至今,大部分已经失传。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皇帝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这为郎世宁提供了一个发展其创作才能的绝佳机会。他在这个著名的东方花园住了很长时间,画了许多画来装饰宫殿。其中既有欧式风格的油画,也有在平面上表现出深度立体效果的欧式焦点透视画。雍正帝非常欣赏这位外国画家的作品。他曾这样评价一幅人物画:“这幅画好!”
宫外,郎世宁还与雍正帝的几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密切,如易云祥亲王、郭云丽亲王、沈骏·王运喜等,他们为他们作画,许多作品流传至今。如《李国云王子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八马旗》(江西省博物馆藏)、《马图》一书(上海博物馆藏)。这些作品和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郎世宁在宫外频繁的艺术活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当时的满族贵族圈子里,欣赏欧式风格的艺术品是一种流行的时尚。
雍正在位13年,乾隆继位。乾隆皇帝擅长绘画、书法和诗歌,在位期间重视宫廷绘画的发展。因此,从康熙入宫的画家郎世宁仍然受到重用,成为宫廷画家中的佼佼者。乾隆登基时24岁,每天都会去画室看郎世宁画画。此外,从现存的作品来看,李鸿在继位时曾与相识,交往甚多,关系密切。乾隆皇帝即位后,多次对宫廷画师进行金钱和实物奖励,几乎每次都有郎世宁的份,与冷梅、唐岱等宫廷画师长辈同等对待。后来,乾隆皇帝还为郎世宁七十大寿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生日仪式,送给他一份丰厚的生日礼物,并亲笔写下贺词。此时,郎世宁已经47岁,对皇宫事务非常熟悉,所以教会高级官员命令他向皇帝呈献奏章,这是非常危险的。有一天,乾隆像往常一样来看他画画。郎世宁跪了下来,说了几句关于“我们神圣的教律”被谴责的话,于是他从怀里拿出一卷用黄绢包着的耶稣会士,呈上来。当时,皇宫里的太监们看到郎世宁的大胆举动都吓坏了,但甘龙温和地说:“我没有谴责你的宗教,我只是禁止我的臣民皈依。”从那以后,郎世宁每天早上进宫时都会被搜身,以确保他身上没有任何纪念物。
郎世宁没有放弃,又试了一次。1746年,五名本笃会传教士被判死刑。一天,当乾隆下令郎世宁提交一幅新画的草稿时,他跪下说:“请怜悯我们悲伤的宗教。”皇帝的决定没有答复是不能改变的。
但是郎世宁在皇宫里也有放松的时刻。有一天,乾隆看到身边的嫔妃,郎世宁很尴尬,问他:“你觉得她们当中谁最漂亮?”郎世宁回答说:“天子的妃子都是美丽的。”又问:“昨天卿最欣赏的妃子是谁?”“我没有看他们。我在数宫殿上的瓷砖。”“有几块瓷砖?”郎世宁回答说:“三十美元。”皇帝命太监数,果然不错。
从此,郎再也没有被人捉弄过。但还是奉命画了一幅皇后与11嫔妃的像,题曰:“心安”。这是郎世宁所画的200幅人物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乾隆只看了三遍就完成了,70万年了,让位了。立刻,这幅画被密封在一个盒子里,并下令任何偷画的人都将被处死。
作为一名宫廷画家,郎世宁画了乾隆生活中的所有重大事件——战争场面、壮观的狩猎、节日宴会等等。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是《哈萨克贡码头》和《马》。整幅绢轴中的笔触自由,景物生动。
乾隆想把圆明园建成颐和园,郎世宁按照设计方案做了。乾隆命郎世宁起草建筑图纸,说:“我们采用欧洲风格吧。”从那张雄伟的巴洛克风格的蓝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的主旨,大理石柱和意大利式豪华的螺旋柱头装饰。
然而,屋顶上华丽的琉璃瓦和饰有动物形状的飞檐是中国的传统风格。此项目在1747和1759之间进行。
康熙、雍正、乾隆百年间,清中央政府与西北蒙古各部及回纥本部作战频繁,终于在乾隆中期平定了蒙古额鲁特及本部的叛乱,使西北边境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因此,乾隆皇帝在宫廷画家中挑选了以郎世宁为首的中外画家,创作了一系列史诗性的绘画作品。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额尔鲁特蒙古人的杜尔伯特部首领车灵、车灵·乌帕士、车灵·蒙克(合称三车岭)、额尔鲁特蒙古人的惠特部首领阿穆尔·萨纳先后向清朝投降,乾隆皇帝专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进行庆祝。当时66岁的郎世宁和另外两位欧洲传教士画家王志成和伊格内修斯·西切尔巴特赶到承德,画了许多蒙古投降领袖的油画。后来,基于此行收集到的材料,郎世宁和其他中外画家共同完成了两幅大型历史画:《乾隆万墅园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和《乾隆骑马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两幅画完成后,分别贴在避暑山庄“涓阿圣境”殿的东西两面墙上。郎世宁描绘这一主题的画作还包括《一个玉玺拿着长矛的战斗》(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蚂蚁阵的战斗》(其中两幅被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收藏)、《哈萨克贡马头》(被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