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孙传庭守住潼关,历史会有什么变化?

历史总是很有趣。这就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一些历史节点上,他总喜欢拿这么一把大刀。他一砍了之,就无情地切断了历史进程,让很多人对断裂感到惋惜,同时也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当然,历史不是虚无主义。发生的就是发生的。事实就是事实,无法改变。但即便如此,假设也是无辜的。毕竟历史是无情的,人是有感情的,合适的假设无关紧要。这也是以王朝为背景的游戏《官员与飞上天空的麻雀》能够流行的原因之一。历史上有很多可以假设的历史断点,也有很多可以假设和讨论的话题。今天边肖要假设和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孙传庭守住潼关,明朝的历史走向会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朝廷亡,明朝亡。”这句话是后来的历史学家总结出来的,确实有其道理。这并不是说孙传庭有多凶,主要是说孙传庭的本性。前期以训练有素的军队打不成气候的流民,他毫无压力,但后来李闯成了气候,他就出不了力了。孙传庭傅复出后的站台和当年袁达虚张声势如出一辙,做了一个“五千平冲”。这和袁崇焕用来忽悠皇帝的“辽五年太平”是一样的。但即便如此,死在朝廷,死在明朝的真正意义是,孙传庭率领的军队是唯一直接效忠大明皇帝的,也就是崇祯年间唯一可以调整的。

孙步倒台后,崇祯再也动不了军阀部队了。像吴三桂这样的军阀,根本无视崇祯的命令。此时明朝有百万大军,却只能坐等北京破。当然也有人说孙传庭是被崇祯逼死的,但是这句话没有错。虽然孙传庭用一封给平台的信忽悠了崇祯,但是面对李自成的时候,孙传庭知道自己有几斤两两,而且兵力不足,而且都是新兵,所以想坚守潼关,等待时机。但是崇祯皇帝坐在中央,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迫孙传庭打仗。结果,唯一的指挥军队被废除了。如果崇祯不搞微观操纵,明朝还有希望。如果孙传庭从潼关阻击李自成的农民军,那么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从1644的整体情况来看,崇祯皇帝的情况并不是很差,比很多幸存下来的历史朝代都要好。首先地盘,湖北,有左良玉镇守的几十万军队,以他的实力,农民军想在湖北闹事,基本不可能。这样可以保证湖北不会丢。虽然他在里面有点王者的味道,但是只要大神崇祯皇帝还在,他是不会听命令进攻的,但是保护自己的命令还是可以遵守的,毕竟对于自己来说。同理,吴三桂虽然没有左良玉野心大,但他的关宁铁骑依然可以守住山海关,守住辽东。

而李自成在无法突破潼关的情况下,大概是为了慢慢称王,积粮,与崇祯和谈。毕竟李自成甚至去了北京,想和崇祯皇帝和谈。这个时候,只要崇祯同意李自成和谈,加强大同防御,就能很好的阻止清军再次入关。可以说,只要坚持到1650左右,天气会转暖,饥荒会过去,整体形态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朱由检,这个“微观大师”,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显然搞砸了。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