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坝的历史

在水利工程中,作为工程建筑,除了堤防,最早的是大坝工程。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有西门豹在漳水(公元前422年)修建十二条运河的记载。《水经注·张卓水注》记载:“十二里二十里,相隔三百步,以便互相灌水。一源分十二流,皆悬于水门。”即梯级开发有十二堰,分为十二溪的渠首由闸门控制。然后秦朝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和郑国渠(公元前246年),这两个工程都是修建堰(低滚坝)的关键水利工程。可见,闸坝工程在我国早有发展。不仅如此,泄流时的水跃现象在我国《管子·度》中已有记载:“杜曲激引跃,跃引倚,倚引环,环引中……”,并认识到渠底骤升骤落时发生水跃(独渠激);而“倾”和“环”则描述了水跃的主涡和两侧向后滑移的形式;“环中”是指有水跃时会有冲刷,指出了水力的破坏性。

无坝灌溉工程引水改为无坝引水,低滚坝(堰)建在透水地基的河床上。时至今日,中国的许多河流都留下了低滚坝,用古代朱龙河的鹅卵石或石头堆积而成,用来拦河或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