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的文化意义
古城门
我国的建筑一般都是由住宅建筑演变而来,以满足人们对规模和尺度的要求,其形状基本都是人字形,即双面坡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人字形屋顶是最明显的特征,在房屋、寺庙、宫殿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虽然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但总体来说,形式是统一的,就是典型的“大屋顶”。
中国的古建筑充分体现了等级制度。将建筑作为评判等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巩固和体现风险等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造者发挥建筑的创造性,使其注重群体组合。比如清代的皇家陵园,布局错落有致,讲究建筑群体与自然的有效搭配,即因地制宜。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的建筑主要有板、梁、柱、坊等。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斗穿式、折梁式、轴干式三种,其中斗穿式和折梁式较为常见,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建筑结构。
对于穿斗式,材料较少,立柱排列紧密,为夹泥墙和壁板的安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具有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所以中国保留了大量的穿斗民居。
在空间较大的区域,采用叠梁与穿桶架相结合的方法;山墙部采用斗穿式,几个采用叠梁式,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井干楼是因为地形地貌而建的。云南山区和半山区的普米族、苏索族、独龙族等民族多采用井干式建筑,有利于防寒防震。
在古代,中国人偏爱内向型的封闭空间,这使得中国的古建筑形成了以庭院为主体的封闭主体,如四合院。这种平面上群体的独特组合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形态。到了汉代,四合院已经很普遍了,宋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宫城
虽然目前元代四合院未被保存下来,实物匮乏,但从元代旧址发掘的元代后营坊居住遗址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四合院的布局,与北京的现代四合院非常接近。明清时期,四合院已经非常成熟,故宫由大大小小的许多四合院组成,是中国主要的建筑形式。
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物质表达,是城市的固化记忆,是城市形象的主要标志。可列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作为地域文化和灵魂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学、美学价值。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古建筑因其独特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