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是什么样子?黄河泥沙超标的原因及治理方法。赶快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长5464公里,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752442平方公里。它的源头在青海省,流入渤海。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老金梦。缘起:巴颜喀拉的岳古宗烈是黄河的源头。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干流贯穿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79米。但水量没有珠江大,沿途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中游有湟水、洮河,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河流两岸缺少湖泊,黄河下游面积很小,很少有河流流入黄河。黄河入海口宽1500米,一般500米,较窄部分仅300米,水深一般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 ~ 1.3米。
[河流]黄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河源至贵德的山地和草原高原属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上的山峰;和海拔4200米的山谷。贵德从金梦河开始的河段是黄土高原,是吕梁的西坡,南部是渭河谷地,北部是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是兰州谷地。黄土高原的海拔一般在1,000 ~ 1,300米,地势不平,坡陡沟深。冲沟地面坡度65,438+0.5 ~ 20度,冲沟面积占40 ~ 50%。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3 ~ 5公里,切割深度1米以上。在金梦下面,它进入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仅为0.12%。水流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 ~ 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成为缓丘洼地相间的倾斜平原,洼地相对开阔平坦。
此前:下游不是从山东进入渤海,而是从河南进入淮河,进入东海。
泥沙多的原因:上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从周代以后的文献记载可以证实,黄河防洪大堤的雏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诸侯国崛起后,可以组织更多的人力物力从一个地方开始,河流两岸出现支离破碎甚至以邻为壑的堤防。更大更长的就成了中国早期的长城。有文字记载,西汉哀帝即位之初,贾让提出了三项治河方略,是继鲧、禹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治河方略。贾让当时面临的问题是,黄河下游的河水“高于民房”,已经是“地上悬河”。堤防宽度不一致,布局更加混乱,所以他最后主张的就是筑堤治河。三种策略中,最好的一种主张弃旧河道,人工北引。他认为“此功,河定民安,千年不患,故为策之一。”中策主张引渠分洪入漳州。“这是一种真诚的富国强民、兴利除害、赡养百岁的办法,故称中策。”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贾让的三策并没有得到认真实现。东汉时期大规模实施王景的宽河治涝战略。他为河流选择了更好的路线,从荥阳东到海口,跋涉千里,修筑运河和堤防,利用沿河的大泽排淤。他没有实现大的分流和改变,一直为后人所欣赏。但这种安澜毕竟是相对的,有大量泥沙淤积,至少在隋唐五代时期是如此,不可能有“千年无罪”的历史事实。明代潘继勋“以水攻沙”的理论和实践值得借鉴。他主张在南北两岸“坚筑堤防”,并努力完善堤防体系,如用雷堤治水攻沙,用远堤抑洪,用格堤防洪促滩淤积;为了防止洪水,建造了一个滚水坝来排水。当时在黄河南下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淮河的水,利用洪泽湖的调节能力“蓄刷黄河”。潘继勋实现了河道治理从分流到合流、从治水到治沙的两个转折,抓住了黄河泥沙淤积的根本问题。显然,这是非常聪明的。所以在他之后,明清的治河措施大都遵循了他的治河原则。他的治河思想和方法甚至影响至今。但黄河河床持续淤塞,泥沙灾害日积月累,以至于在1855处,出现了铜瓦厢改道的剧变。
50年来,黄河治理和开发取得了巨大进展,黄河开始成为造福人民的河流。总结治理黄河的成败经验和科研成果,认为采取“堵、排、放、调、挖、综合治理”等措施,可以妥善解决泥沙问题。采取“上堵下排,两岸分开”的方针,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防洪减淤的工程体系。显然,这样就把黄河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理对策,人们对黄河的研究和治理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昔日千疮百孔的黄河大堤,如今已成为雄伟的“水上长城”,成为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岭。经过人们的努力,实现了连续52年不间断洪水的奇迹和综合治理开发的丰硕成果,治理黄河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自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以来,经过许多前辈的治水实践,始终无法改变泥龙的游荡脾气。史书上明确记载,黄河在2600多年间,1500次泛滥,26次改道。下游决口洪水范围北至金谷,南至江淮,纵横面积25万平方公里。频繁的决口和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如今,随着黄河流域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强度的大幅增加,母亲河的隐忧依然存在。因为冲刷入海的水量大大减少,下游河床不断淤积抬高,泄洪能力大大减弱。高滩面洪水机会接近1855通瓦腔决口前,河道已趋向预警高度,悬河形势异常严峻。严重威胁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存在季节性停水的灾难。1972以来的27年中,有21年停水,尤其是90年代。影响了依靠黄河供水的城乡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不仅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2,3],如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加剧,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日益贫瘠。黄河断流和洪涝灾害造成的环境恶化交织在一起。黄河安澜暗藏危机,治理黄河事业异常艰巨,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黄河的演变,对黄河的管理和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黄河的管理面临许多问题。如何使治黄事业更加符合客观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迫切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奋斗。本文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黄河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