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巩义游记历史,黄叶唐三色遗址
上世纪初的洛阳,一条铁路的修建,让一座被历史埋没了千年的艺术瑰宝,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于世,盛唐三色。在随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因其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出土数量多而享誉海内外。人们不仅想象它从哪里来,从哪里来,以满足唐代洛阳人的需要。随着考古发现,洛阳唐三彩有两个来源:一是洛阳本地,原料来自北邙。二、巩义,洛阳以东不远。
一条河的两个名字连接了两种艺术,一个是著名的白瓷,一个是后人痴迷的三彩,让这条河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初冬的早晨,寒风凛冽,太阳似乎怕冷,躲在被窝里不愿站出来。一个人站在桥上,听着河水流动的声音,看着辽阔的黄土岭,身后路上的车辆呼啸而过。试着让自己平静下来,感受身边的气息,打破时间的界限,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场景中。只见河两岸数以千计的作坊和窑口,忙碌的作坊和工匠,燃烧的窑火,还有烟囱冒出的烟在山谷中袅袅升起,随风飘入云端。河边有数不清的船只,船夫们正在指挥人们忙碌而有序地装载漂亮的三色船。一切妥当后,他们将满载货物顺流而下,去杜东、长安和扬州。夜晚,河两岸的窑火像银河中的星星一样照亮夜空。吕贵孟以“九秋风露越窑,胜千峰”的诗句来形容越窑青瓷开窑时的惊艳与美丽。这里开窑,就像一道彩虹从山谷中升起。
?一个同伴的呼唤从想象中回到了现实。脚下的河,千百年后依然流淌,只是换了个模样。不像当年的宽广和丰饶,它再也承载不了船只,承载不了历史的重量。两岸的山依旧。历经千年风雨,早已难寻当年的模样。成千上万的窑无处可寻,都埋在时间的尘埃里。在杂草丛生的原生之地寻找,不离不弃,期待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遇到一个老乡,问我为什么来,领着我们鉴定了一个窑址的遗迹,给我们讲了发掘现场的情况。经过详细的聊天,我得知他是整个遗址区的文保,负责这一带的文物保护和巡查工作。然后他带我们回家,展示了他父亲和他多年来收藏的三彩瓷片。瓷片从编织袋里出来,琳琅满目,花纹各异,色彩斑斓,都让人赞叹古人的精湛技艺。我也尊重愿意保护这份文化遗产的父子俩。
?我们希望美好的东西能够得到保护和传承,我们期待让后代充分感受到它的美好。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巩义唐三彩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在遗址旁边的一座现代唐三彩窑厂里,唐三彩的历史渊源、巩义唐三彩遗址的发掘经历、唐三彩技艺的修复与传承等都有清晰的讲解和展示,让观者看得懂。我和一个普通的老人聊起了三彩的历史和技艺的传承。后来才知道,老人真的是三彩的非遗传承人。我顿时羞愧难当,但还是故作镇定,神色不变。从老人口中得知,唐三彩已经不烧了,窑也关了很久了。就算偶尔被电烧,柴窑也只是来参观的。老人年龄越来越大,技能传承的问题就出现了。现在的学习者只有自己的女儿,回顾自己的学习技巧不禁感叹。
商人逐利为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被视为锦上添花的荣耀和称号,附庸风雅的装饰掩盖了气息,而正向传承人则在苦心等待曙光。告别老人,从工厂里出来,回头看看周围的河山,在心里默默告别,踏上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