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是什么样的?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它创建于南宋末年。它是元代漓江路傅玄部的驻地,明代的漓江军民府,清代的漓江府。古城的位置得天独厚,布局充分利用了山川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东、南与开阔的平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的寒风,又正对着东南光源,形成坐西北望东南的整体格局。发源于城北香山脚下的玉泉河,分三溪入城,再分无数支流,穿街过巷,遍布全城,形成了“水绕家家门前,柳挂家家屋后”的诗画。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而建,用红色的角砾岩铺成,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尘。石纹自然典雅,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四方街,位于古城中心,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四方街以其独特的彩石铺地、清水洗街、阳光下为城、黄昏洗田的街景而闻名。在它的周围,六条五颜六色的花石街顺着山体的走向向外辐射,街道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置身其中,仿佛让人步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景象。
街道不局限于整齐自由的分布。主街近水,小巷近渠。300多座古老的石桥与河流、绿树、古巷、古宅相映成趣,与高原水乡、古树、小桥、流水、人十分审美。古城充分利用城内泉水,修建了多口“三眼井”,上池饮水,中池洗菜,下游漂衣,是纳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征,也是当地人利用水资源的典范杰作,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丽江古城的雨荷水系上,已建有354座桥梁,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造型多样,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索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等,均建于明清时期(14-19世纪)。其中,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
古城内的幕府,原是丽江世袭土司幕府。始建于元代(1271 ~ 1368),1998年重修,改为古城博物馆。木屋占地46亩,屋内有162间。还有历代皇帝赐的11匾额,反映了穆氏家族的兴衰历史。
五峰塔,位于郭芙寺,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601)漓江幕府建筑群十九年,高20米。因其建筑造型酷似五飞彩凤,故名“五凤楼”,楼顶绘有许多精美图案。五峰塔是一件稀世珍宝,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范例,它融合了汉族、藏族和纳西族的建筑风格。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宋元时期(10 ~ 14世纪)曾是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白沙民居分布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是一个梯形的广场,一股泉水从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小巷从广场通向四个方向,很有特色。白沙民居的形成和发展为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这座古城位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就是汉、藏、白、纳西诸族文化经济交流的枢纽,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和军事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古城地处藏印上游,又出了大理、昆明的咽喉位置,成为抗战物资运作的关键,商业活动一度兴盛,至今商贾云集。由于长期的民族交融、多元文化交流和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名胜古迹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光彩夺目。在古城里,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仍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持。有很多“三坊一墙四天井五转门”的瓦楼,既突出了结构布局,又追求雕刻和装饰。它们笨拙而精致,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住宅博物馆”。
丽江的纳西族一直很重视文学教学,很多人擅长诗歌、钢琴、书法、绘画。在古城丰富多彩的节日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地方戏曲,最著名的是业余的“纳西古乐”。其中,《白沙Xi乐》是一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组曲,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另一首丽江《洞经曲》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保留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歌词的韵脚。丽江纳西古乐受邀在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由于乐队成员多为年过古稀的老人,因此也被称为“纳西寿星乐团”。
举世闻名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其周边15座寺庙。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和教派并存的突出特点。现存于丽江白沙村大保吉宫的大型壁画《如来生生不息》,汇集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数百尊佛像,体现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有山城风情,又有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合了汉、白、彝、藏民族的精华,又具有纳西族的独特风格,是研究中国建筑史和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纳西族的繁荣和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它的存在为研究人类城市建设史和人类民族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