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真实的华为员工事件!

最近华为解雇34岁员工的事件被大大小小的各种媒体作为典型案例。一个声音质疑华为的企业文化,一个声音把这个事件当成鸡汤的反面教材,教大家好好工作,好好理财。更有甚者,他们大胆质疑通信行业,煽动群众搞新媒体,做微信生意,卖保险。

作为一名华为员工,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和大多数理工科学生一样,对于这样的八卦只会一笑置之,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亲眼所见。我觉得这个事件之所以会写成各种版本,可能和华为的低调作风有关。

纵观当今世界上的伟大企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而且大部分都是积极、自由、主动的宣传。在这方面,华为并没有太多的自我宣传,大部分都是靠“散布虚假信息”。

一、裁员还是末位淘汰?

文章原文早在事发时就已经在公司同事间流传,但在公司内部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因为末位淘汰在华为一直存在。公司还会根据每年的财务状况调整这个比例,也就是说,公司效益好的时候,可能连这个比例都没有。

而且被炒作成裁员,可能大家都觉得裁员和最后的淘汰不都是离职吗?如果非要这么说的话,那么很多外企、世界500强、大规模裁员几乎每年都在上演,可能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你的肤色,你所在的部门。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区别对待裁员和末位淘汰。

众所周知,近年来通信行业一直是瓶颈,整个行业的利润都在下降,华为也是如此。虽然市场份额在增加,但整体利润在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最后淘汰比例只调整为正常的10%。

很多人会说,怎么可能华为的手机卖的那么好,华为的产品那么多。是的,华为现在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巨头,但由于其庞大的体积,一块小石头或一根草都可能绊倒你。

所以华为内部的这种自我反思是一直存在的,包括末位淘汰,组织架构的调整,甚至产品结构的调整都是长期持续的。

第二,为什么是34岁?

34岁是什么年龄?家庭中,上层有老人,下层有年轻人。父母需要支持,孩子需要培养,家庭需要更大的经济支持。身体上,我可能已经失去了刚毕业时的青春活力,大腹便便。我每天的工作已经是身心俱疲,没有时间运动。在工作上,十年的工作经验可以用来应付日常工作,甚至是突发状态,对行业没有敏锐的嗅觉。

在这样的年纪,大多数人已经进入了舒适区。就像这次事件中的男子,在深圳买了两套房,其中一套还是学区房。他老婆可以全职照顾家庭,她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可以养活全家。在一线城市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

尤其是我们深受父辈的影响。工作十年,也算是小领导或者专家了。新来的年轻人总是要磨练自己的技术才能达到我们的水平。但是,34岁了,公司希望你有年轻人的魄力,中年人的胸怀。

34岁,这样一个不温不火的年纪,对于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总有一些人被孤立在这个分水岭的那一边。但是,华为划分这个分水岭是以末位淘汰的形式,这么激烈的方式。但也要看到,这个分水岭无处不在,降薪、停职、降职,在其他公司也是存在的。

三、如何处理最后的淘汰?

此事一出,众多大V纷纷出招,警示世人。

一方面,这家伙要提前开始理财,不至于失业后买不起房。首先我想说,华为的工作时间真的很长,压力真的很大。有时候这种长时间的工作并不是被公司压榨,而是这群人真的热爱这个行业。他们真的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事业中,甚至到了麻木的状态,没有爱好,没有人生规划。他们深信工作会给他们最好的回报。

我个人认为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在这个越来越自信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所有人都去P2P和股市。谁来发展我们的制造业,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

第二,IT行业,甚至波及到其他行业,太辛苦了。加油,做微信生意,写爆款文章,做网络名人,然后给各种21天速成班。

真的这么简单吗?21幼稚能形成习惯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上大学读研?我们只要养成21天学习的习惯就可以了,然后我们会不断的学习和练习。

可能是学理工科的偏见吧。就我个人而言,我总是喜欢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进步,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

去年公司心里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我觉得是处理这次事件的好方法。

文章是一个华为女工程师写的。在这个叫“女孩不如男孩”的行业,作者以男子汉的毅力,取得了几年的好成绩。然而,一次体检改变了她的想法,小小年纪就因为过度疲劳和巨大的压力,得了好几种慢性病。

回顾过去,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没有过人的智商和出众的个人能力,成就真的是时间和身体积累的。

后天努力真的很重要,但这种努力是建立在天赋上的。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应该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一个匹配的社会地位,规划一个稳定的职业道路。我觉得即使34岁失业,我依然可以重新开始。更何况,只要我对某个岗位足够优秀,我就能游刃有余。

我还想补充一下:华为招聘不限年龄,我知道有一个60多岁的优秀专家加入了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