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谁发明的?

催眠术(最早源于希腊神话中睡神修普诺斯的名字)是一种通过使用暗示和其他手段使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而产生神奇效果的魔法。催眠是一种类似于睡眠但不是睡眠的特殊的有意识的恍惚心理状态,是由人诱发的(如放松、单调刺激、注意力集中、想象等。).其特点是被催眠者的独立判断和自主行动能力减弱或丧失,感觉和知觉扭曲或丧失。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遵循催眠师的暗示或指令,并做出反应。催眠的深度因个人的催眠敏感度、催眠师的权限和技巧而异。催眠状态下暗示的效果可以延续到催眠后的觉醒活动。通过一定的程序诱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使用特殊的行为技术结合语言提示,正常人可以进入一种暂时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催眠也可以用药物诱导,分为自我催眠和催眠他人。自我催眠是由自我暗示引起的。对他人的催眠是在催眠师的影响和暗示下产生的,能唤起被压抑和遗忘的东西,说出病历、病情、内心的冲突和紧张。催眠还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即催眠疗法)来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冲突、失眠等身心疾病。在中国,可以说“催眠”历史悠久,《内经》中也有提及。在古代,“游助术”和一些宗教仪式,如“跳神”,都含有催眠成分,但在当时他们大多是用于欺骗或一种迷信活动。在欧美,人们对催眠的研究由来已久。更早的记载是在18世纪的巴黎,有一位奥地利医生,名叫FranzAntonMesmer,酷爱心理治疗。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治疗具有“动物磁性”的病人,包括让病人躺在他们的手臂上。催眠的机理用神秘的动物磁性来解释,按照现代的理解是一种暗示力。据说法国政府准备出一大笔钱给他治疗,但他拒绝了,可能是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詹姆斯·布雷德对这种现象产生了兴趣,这种现象会对外科病人造成麻醉。19世纪,他提出了“催眠”一词,并科学地解释为治疗者造成的一种被动的、类似睡眠的状态,并借用了希腊语“hypnos”(意为睡眠)来“催眠”。后来在前苏联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为首的一批人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催眠术真正成为一门理性有用的应用科学。现在,许多国家的名牌大学和医院都有催眠实验室,积极开展将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工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