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过去为什么叫鞭炮?和竹子有关吗?

节日来了,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应该是欢乐的,但很多人吐槽:“现在过年越来越不变味了。”

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难再找到以前的休闲优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老的传统和习俗在慢慢消失,比如放鞭炮。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出台了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既是为了人身安全,也是为了低碳环保。当然,这个政策很好,我们也要举手赞成。既然听不到鞭炮声,那就说说鞭炮声的历史吧。

鞭炮也叫“鞭炮”。至于为什么叫“鞭炮”,很多人可能回答不出来。

众所周知,鞭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年兽”的传说,古代人就是靠鞭炮来驱赶妖怪的。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至少可以证明当时是有鞭炮这个概念的。

不过话说回来,火药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唐朝,民间真正开始普及火药,尤其是北宋时期。那么古代人的鞭炮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古代,人们将砍下的竹子晒干后焚烧,一根根燃烧的竹竿会发出连续的爆裂声来驱赶野兽。直到唐代,每当春节来临,人们仍用这种方式辟邪避害。因此,当时的鞭炮也被称为“鞭炮”或“爆杆”。

王安石有诗说:“鞭炮声一岁,春风送暖入屠苏。”是证据。

唐朝时期,道教盛行,术士炼制灵丹妙药,火药就是“副产品”之一。有意思的是,道家子弟辛辛苦苦研究的仙丹并没有流传下来,而无意间发现的火药配方却成了改变世界的利器。

至于火药的发明,大部分历史书都会归功于那些炼金术士,其实不然。其中,有一个人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是谁呀?孙思邈。

看到这个名字,很多人会想:孙思邈?不就是那个被称为“药王”的医生吗?没错,孙思邈的官方身份是医生,但他还有一个副业,就是炼制丹药的道士。

当年,孙思邈隐居在浏阳周围的山里炼丹。你为什么选择这里?一是地广人稀,二是附近有硫矿,原料利用方便。

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努力,孙思邈终于没有修炼出任何仙丹,而是总结出了一套火药配方。中国最早用火药制成的鞭炮和烟花,得益于孙思邈的配方。因此,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孙思邈炼丹的地方命名为“孙茵崖”、“炼丹台”、“药洗井”等。

虽然唐代就有鞭炮,但真正普及到北宋,原因是造纸术有了重大突破。在此之前,由于纸张昂贵,人们只能将火药装入竹筒,但随着造纸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用卷纸包裹火药,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鞭炮”。

另外,关于鞭炮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他被龙的鬼魂打扰了。为了让皇帝睡个好觉,大臣们建议在寝宫外放鞭炮,赶走恶龙。但就这样,龙不敢来了,太宗被鞭炮声吵得睡不着觉。

我们做什么呢这时,秦和尉迟恭自告奋勇,晚上为唐太宗站岗,这样龙就不敢来了。

过了几天,唐太宗觉得让这两个恋人每天晚上站岗很不好意思,就让画师把他们的画像画下来,贴在卧室的门上,后来就成了“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