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常见的六道综合题

六种问题

1.叙事类型

从历史的角度概括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的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题型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的材料和知识进行回答,或者直接从材料中提取论点。

主题一般包含“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答题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人物的主要活动,按要求梳理教材中零散的内容,注意考察教材的再认识和再现。

2.综合型

将散见于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题方法来看,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的综合。这类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描述型

描述型是分析和解释事物或事物(事件)的本质。问题往往包含“试图分析、试图解释、展示、体现、反思”等词语。

该题型主要考察考生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的能力,以及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求同求异比较、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四大类。

该题型主要考察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注释类型

评论型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解释、判断和评价,得到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类题型的要求一般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描述,然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结合不同要求的评论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结合成为评论话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批判性问题;结合分析形成评价题。

题目的提示一般有“评”“试评”“评”“评”“评”“评”。评论时要注意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公开

开放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进行自主选择。

总的来说,有“你赞同什么样的观点(见解)”、“试着谈谈……”、“你的理解(经历)是什么……”和“你的理解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技巧

1.答案的文本表达

基本方法:

第一,书面表达要正确,排列整齐,间距适当;

第二,句子要通顺、平实、准确;

第三,在形式上要做到“三化”,即段落、问题、段落,简洁直观;重点,每个分数点一句话;序号,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句子标上不同的序号,做到连贯,一目了然。

2.分析政治改革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

第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看改革或改革是否符合历史的趋势和走向。

二是改革政策措施是否正确,能否有效实施。

第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第四,看改革者的素质。

3.明确的比较问题和答案

基本方法:

显性比较问句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是确定的。回答时要仔细考察比较对象的比较项目和限制条件,分析问题的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照设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隐性比较问答

基本方法:

解决这类问题和答案的关键是根据问题的含义对比较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并尝试自己确定比较项目。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性质等方面确定比较项目;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目一般从其所处时代、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目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历史人物的概念可以分为国籍、年龄、头衔、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历史事件的概念可以分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过程、意义等要素。

历史的因素,属于历史现象的概念,与历史事件的因素基本相同,但过程应改为主要内容或表现。

历史系统的概念可分为背景、时间、制造者、主要内容和评价。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以分为革命任务、组织领导、斗争纲领、主要力量、方式、性质和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和影响的知识结构包括进步性和局限性。

6.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水利建设、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影响;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和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四是看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稳定;第六,地理条件的因素。

7.经济特征问答分析

基本方法:

分析经济特征时应注意三点:

第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基本特征;

其次,分析其特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三、揭示特色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表达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

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是指将众多或零散或反复出现的历史事实按其种类进行整理,使其从复杂到简单,从混乱到有序,从个性到共性得到理解;概括就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统一起来,形成有规律的、普遍的真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式问题和答案

基本方法:

回答开放性问题一定要明确:重要的不是你持有什么样的观点,而是你能否合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逻辑严谨,材料和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分。

所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总结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避免遗漏观点的支撑点。第三,要历史和理论相结合,有论据,有证据。第四,讨论要全面。比如,题目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避免绝对化。

10.主观题中“解释什么”的问题怎么回答?

基本方法:

答案所阐述的,其实是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答案是可以这样进行。

(1)这场斗争的目的是什么?进步或退步的作用是什么?

(2)这场斗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3)如果是偶然的,说明斗争是曲折复杂的,要创造进一步的条件;如果是必然的,那就说明这个奋斗根本无法实现,是天方夜谭。

11.分析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

历史背景是影响和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客观条件,是导致历史事件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可能显而易见,也可能若隐若现。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历史因素: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主观因素: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的需要。

12.论述题的回答与历史和理论的结合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首先判断对错,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一步要注意把母观点(也就是总观点)分解成几个子观点,用我们掌握的史实来论证。观点的发展应该是分层次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逻辑。而且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史实支撑,这样历史和理论才能紧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总结,升华观点。

历史与理论相结合解决问题,主要是指需要有恰当的史实作为论证的依据,有鲜明的观点作为论证的指导;坚持“从历史出发,以史为鉴”的原则。“从中国的历史中来”就是从历史事实中提炼观点,“走向历史”就是以观点驾驭历史事实,从而达到观点与历史事实的统一。

13.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其实就是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要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这些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分为积极(或进步、功德)和消极(或反动、过失)。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以要分阶段评价;

此外,评估标准和原则是: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和英雄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的作品;

(3)阶级观点;

(4)时代观点,即历史人物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就肯定,不符合就否定。同时要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一概而论;

(6)客观公正,不感情用事;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习独立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