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安禄山只奋斗了一年,为什么动乱持续了八年?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动乱之一。可以说安史之乱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这场长达八年的动乱,使强大的唐朝国力大幅度下降,从此进入割据、边疆不稳的状态。

虽然安史之乱并没有结束李唐王朝,但唐力帝国陷入了150多年无休止的争端和战争。安史之乱犹如一把利剑,将李唐王朝在中间斩断了近三百年。前半段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后半段是兵家隔藩镇的乱世。

安禄山于755年11月起兵范阳,于75438年6月+757年10月被部下叛乱所杀。前后才一年多,那安史之乱为什么持续了八年?这有很多原因。

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继位。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揭竿而起后,朝廷派来的叛军战斗力出乎意料的脆弱。安禄山到达洛阳才一个月,玄宗李隆基吓得赶紧带着杨贵妃跑了。

安禄山的严峻兵成功占领长安,全国各地的官员听说皇帝都跑路了,纷纷弃城投降。安禄山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宝座,但骨子里却是一个真正的勇士,残忍贪婪没有野心。严峻兵内部缺乏凝聚力,君臣之间相互猜忌,文武百官没有长远打算,只知道贪图眼前利益谋取权力和利益。

安禄山的眼睛出了问题,打起仗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后来,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了很多恶性疮。疾病的折磨让安禄山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要和身边的人打架或者杀人,让所有人都没有安全感。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公元65438+757年十月,其子安庆绪伙同他人杀死安禄山。

安禄山虽然死了,但并不标志着动乱的结束。安庆绪称帝,然后对抗朝廷。这时,唐玄宗尽了最大努力。其子唐肃宗超群,重用兵部尚书郭子仪,将安清绪赶出长安。但是反叛乱战争远未结束,这仅仅是开始。

史思明于是造反了。

安禄山死后,留守范阳的史思明其实也知道,懦弱无能的安清绪根本不是唐骏的对手,事实也证明,史思明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郭子仪统一军队后,轻而易举地赶走了安庆绪,收复了两京。此时,史思明下定决心离开燕国,自立为王。

邺城之战?唐军被打得丢盔弃甲,史思明大获全胜,回城时杀了安清绪,自立为大衍皇帝,然后造反。

唐肃宗对普通军队的不信任。

平叛之初,由于局势极度紧张,两个京都失守。苏宗不得不依靠郭子仪、王思丽等人,于是重用了这些将领。然而,随着两个首都的顺利收复和战争的接连胜利,唐肃宗也开始防备这些全副武装的士兵。

公元758年6月,朝廷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王思丽等调集20万兵马,准备发动一场战役?邺城之战?,但肃宗并没有为这二十万大军选一个好的统帅,而是派了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宦官于朝恩做统帅。

把一个宦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无非是苏宗想把兵权夺回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这种安排客观上帮助了叛军。叛军虽然强大,但由于统帅的无能,二十万军队不过是一群号令不同的乌合之众。

总司令于朝恩不计后果的指挥导致唐军节节败退,许多战略要地被史思明重新占领。

不得不说这样的安排是一个皇帝的无奈之举。毕竟这是一个军人为草王的时代。安史之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军权完全交给某个时间,谁也不敢保证不会出现第二个安史之乱。

据边肖说,如果唐肃宗不疑神疑鬼,继续让郭子仪等人按照最初平叛的总计划一步步减少进攻,他很快就会打败史思明、安庆绪,结束叛乱。然而,当平叛稍有成效时,唐肃宗改变了统一军队的策略,给反叛者以可乘之机,这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成功镇压,但唐朝的割据却愈演愈烈,尤其是安史之乱发起地河北省。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长期是强势割据,脱离中央。到五代两宋,十六郡落入外族之手长达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