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侯、君等都是什么职位?

君和侯都是爵位,只是制度不同。侯是一名武将,身经百战。君是恩人,多半是秦王的至亲,或者是不能以军功衡量的平民。商鞅发明了20级军衔制度,通过服兵役可以逐级晋升,其顶点是车侯(也叫列侯)。

兵役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比如砍头多少,俘虏多少,缴获多少物资,征服投降多少城市。秦国通过服兵役打破了的垄断官职,为秦国上层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士兵的斗志,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然而,石清并没有完全消失。石清原本是一个同姓家族,或者是帮助秦军打天下的一个异姓英雄的后代。因为祖上的荣耀,他们可以得到高官厚禄,不考虑自身的优劣。这就是所谓的石清。军职的实行打破了他们的金饭碗,大多数人不得不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未来。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

作为秦军,你能优待你的儿子和你的亲兄弟吗?能不能优待自己的亲兄弟、表兄弟?我曾曾祖父的哥哥呢?有高祖的那个呢?你当然不可能对所有人都优惠,因为蛋糕是有限的,人和人有近有远。良好的治疗必须从亲密的关系开始。你可以让八代交往的亲戚去打仗,但如果是秦王的儿子兄弟呢?我认为他不愿意放弃。

所以军衔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于是就有了君的称号,这个称号是有弹性的,工资可低可高,不要求服兵役。只要秦王高兴,他可以给任何人封号。当然,为了不破坏军职头衔的主流地位,还是尽量少封头衔为好。

君主多为秦王的近亲,如秦王纪时期的四大贵族和三大君主。他们是我的叔叔冉,我的叔叔华阳君,我的哥哥高公子吉和我的哥哥泾阳君子毕。还有一类,主要是文官谋士,因为很难用军事功勋来衡量他们的思想,所以也用君主的称号来代替侯爵的称号。比如吴新军和张仪利用连横破联,他们的贡献很难用杀了多少敌人来衡量,所以他们封的是国君而不是侯爵的称号。

所以:侯是爵位的顶点,待遇最高,靠服兵役获得。你的待遇可低可高,是国王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