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自治州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425年,傣族先民在澜沧江中上游(保山坝)建立大广王国,位于伊洛瓦底江、怒江中上游的德宏成为大广王国的一部分。
公元前109年,汉朝征服了大广国东部的云南(云南中东部)和彝、昆明(云南中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占领了大广国东部的领土,促使众多傣族先民跨过怒江向西迁徙,德宏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东汉)帝国时期
公元47年,大光王贤利率领大光军民投奔汉朝,大光王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后来汉朝势力在大广迅速扩大,大广王被迫将城迁到怒江以西(梁河以北)的德宏。公元69年,大光王刘茂率领大光军民再次加入汉朝。汉朝把已经占领并划入宜州郡的大光疆域划出,在大光尚未占领的疆域之外设置永昌郡,由大光王和永昌郡守共同管理。德宏属永昌县下的哀牢县(今德宏州及保山市隆阳区的腾冲县、龙陵县、潞江坝)。
大光(山)国时期
公元76年,大广王监狱揭竿而起,反抗汉朝。被汉朝平定后,大光残余逃往怒江以西发展势力,不久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崛起。汉朝称为“山国”,而戴朝仍称为“大广国”。德宏成为大光(掸族)王国的一部分。
郭谦战国时期
公元576年,瑞丽河谷的戴氏兄弟乘大广(山)国衰落之机,在勐卯(德宏瑞丽)称王,建立了“果国”。德宏成为郭谦占比王国的统治中心。
南诏时期
公元762年,原大光(哀牢)王室在洱海建立的南诏(蒙社)王国,占领了国占碧都城蒙卯。195年后,前郭展弼政权被南诏推翻,当地傣族青年被南诏王招募为马旭,并授予孟茂王称号。德宏成为南诏的一部分,隶属南诏的永昌节(云南保山)和丽水节(缅甸克钦)。
后果占据了毕王国的时期。
公元954年,前郭占碧皇族在孟兴威(缅甸兴威)恢复了郭占碧王国。公元1176年,后果占比王国修建了孟茂都(德宏瑞丽),与孟兴微都城遥相呼应。德宏是后果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帝国时期
公元1254年,蒙古军队攻克大理国后,渡过澜沧江,进入郭占碧王国,郭占碧或逃或降。公元1261年,国战城墙各部派出八名使节进京祭奠忽必烈。到了元代,国战城墙改为“金牙”,并设立了金牙绥靖部。公元1276年,升格为金池傅玄司,设立金池六路总经理于永昌(保山龙阳),辖陆川(瑞丽、龙川)、平绵(梁河南部、龙川北部)、镇西(盈江)、芒市(芒市)、柔远(庐江坝、龙陵北部)、镇康(镇康)。其中陆川路、平绵路、镇西路、芒市路、南甸军民公馆属于今天的德宏。
陆川王国时期
公元1312年,陆川道总经理浑一憨憨宣布脱离元朝金牙傅玄司,在孟茂(德宏瑞丽)称王,自称“思汗法”,头顶虎跃,建立“陆川王国”。思维汗法通过武力和号召力统一了大部分傣族地区。陆川王国的疆域西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印度阿萨姆邦),东至红河流域(云南元江),北至青藏高原边缘(缅甸克钦邦),南至湄南河上游(泰国清迈)。德宏境内有勐卯、勐湾、勐腊、勐占西、蒙蒂、勐养、勐焕、勐遮房八个行政区。德宏已成为陆川王国的统治中心和傣泰民族的文化中心。
明帝国时期
自公元1441年起,明朝三次出兵陆川(1441,1443,1448),明朝数十万将士历经九年将陆川政权逼至孟阳(缅甸克钦)。明朝时,在陆川王国的占领地,戴土司被分封。在今天的德宏,先后设立了南甸傅玄师(梁河)、甘雅傅玄师(盈江东部)、龙川傅玄师(龙川)、占达副傅玄师(盈江西部)、什邡副傅玄师(芒市什邡)、芒市绥靖师(芒市)、勐卯绥靖师。
大清帝国时期
公元1659年,明朝派吴三桂出使云南,德宏傣族土司加入清朝。清朝时,德宏由明朝统治,保留了德宏傣族土司的管理制度。德宏隶属于云南腾越会馆和龙陵会馆。南店傅玄司、甘雅傅玄司、龙川傅玄司、湛大副傅玄司、孟茂慰司、户撒龙官司(乾隆时从龙川分出)、喇撒龙官司(乾隆时从龙川分出)属腾越堂;芒市绥靖部、什邡绥靖部、蒙班图乾宗(光绪年间从芒市分出)隶属于龙陵堂。民国时期
191110年6月27日,蔡锷、唐等滇军将领进攻清军在昆明的守军,占领昆明城,宣布云南独立。同日,甘雅土司安仁和进步人士张文广也在腾冲发动起义,成立“滇西军都督府”,支持云南独立。
公元1913年,云南军政府将“滇西军都督府”改为“滇西道”,后改为“腾越道”,辖滇西29县及10行政区(原土司行政区),原世袭土司担任行政区行政委员。德宏有南甸行政区(梁河)、干雅行政区(盈江东)、占达行政区(盈江西)、龙川行政区、芒班行政区(芒市)、勐卯行政区,均属腾越路(云南西路)。
1929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颁布法令,实行省县两级制,废除道制,但在云南设立第一、第二殖民地边防监察署,管理边境事务。德宏的南甸行政区、甘垭行政区、占达行政区、龙川行政区、芒坂行政区、勐卯行政区都在第一殖民边防局的监管之下。
公元1932年,南甸行政区改为两河行政局,占达行政区改为连山行政局,干崖行政区改为盈江行政局,龙川行政区改为龙川行政局,茫者坂行政区改为鲁西行政局,勐卯行政区改为瑞丽行政局,仍属第一殖民地边防督察署。民国1940年,撤销边政监察署,德宏六行署改为龙腾边政监察署。
公元1938年8月31938日,滇缅公路全线通车,德宏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唯一连接国际的主干道。
1942年5月,日军入侵云南,德宏沦陷。
公元1945 65438+10月,收复领土后,德宏仍设行署,先后隶属云南省第六区(保山)和第十二区(腾冲)行政督察署。
1949年7月,泸西行政公署改为泸西县,县城设在芒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公元1950年4月2195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鲁西,德宏解放。军政代表团接管行政局,设立芦溪县和隶属宝山区的瑞丽、龙川、盈江、连山、梁河等5个各民族行政委员会。
公元1952年,瑞丽、龙川、盈江、连山、梁河行政委员会改为县,增加县级万鼎镇,均属宝山区。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1956年5月,保山地区并入德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辖保山、腾冲、昌宁、龙陵、泸西、梁河、盈江、连山、龙川、瑞丽10县和托。
1958+00年,连山县与盈江县合并为盈江县。公元1963年8月,德宏脱离保山,德宏州辖泸西、梁河、盈江、龙川、瑞丽五县及万鼎镇。1969,165438+10月,德宏州撤销,并入保山地区。
1971年11月,德宏州恢复建制,辖泸西、梁河、瑞丽、龙川、盈江五县和畹町镇。1985,畹町镇改为县级万鼎市。1992年6月,瑞丽撤县设市。1997年4月,鲁西撤县设市。1999年2月8日,撤销万鼎,设立瑞丽市万鼎经济开发区(副县级)。至此,德宏州下辖泸西、瑞丽、龙川、盈江、梁河县两市三县。
2010,12,国务院批准潞西市更名为芒市。“芒市”是继1989之后唯一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县级市名称,仅有专名和通用名两个。“芒市”是专名,其“市”字也是行政区域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