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历史演变

建国6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健康。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为鼓励和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先后制定了《劳动卫生制度》、《国民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有着积极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1.对贯彻《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和《学生体育工作条例》,促进和保障体育课的教学,以及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有利于学生按要求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形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3.通过对这些标准的测试和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学校体育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学校体育整体评价的重要内容。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体系的演变与发展,与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的基本要求,符合育人为本、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国家战略。新的《学生体质健康国家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卫生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新《标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这些标准的演变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将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根据全国学生体质状况,制定了最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旨在培养学生锻炼的热情。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学校体育的新篇章。1950年8月,我国体育代表团赴前苏联,全面考察学习前苏联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经验,引进劳动卫生制度,从1951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1954年,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部分地区试行情况,特委批准颁发了《劳动卫生制度暂行条例》。经过试行和反复修改,《劳动卫国运动制度条例》及相关项目标准和测试规则于1958年在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第一条明确指出,劳动卫生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建立的。制定为人民在体育锻炼中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使人民身体强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劳动和保健系统包括三个层次:预备层次(少年层次)、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中,根据性别差异和某一年龄组的身体发育情况,也有男女若干年龄组。在项目设置上,“劳动卫生制度”除了发展身体素质和功能锻炼项目外,还设置了射击、手榴弹投掷、行军和国防知识等内容,反映了当时巩固国家政权、建设祖国的社会需要。当时国民经济落后,学校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急需改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在锻炼、健身、防股热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劳健制”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这也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包括学生在内的群众体育的发展,对学生和成年人的制度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学校核区受浮夸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搞重复测试,突然达标,违背了体育锻炼的客观规律,冲击了体育课的正常教学;此外,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国家财政和经济困难,大多数学生营养不良,系统健康水平下降,影响了劳动和卫生系统的实施,迫使其中断。此后,1964年,《劳动卫生制度》更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劳动保健制度”的实施虽然经历了轰轰烈烈、坎坷曲折,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提高儿童体质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开启了建国以来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的新纪元,也开创了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先河。结束了“文革”10动乱,重新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在学校广泛实施。此后在1982和1990两次改版,一直沿用至今。1995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

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它特别重视受教育者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全面发展。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也在减少。电视机、影碟机(VCD机、DVD机)、电脑的普及也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减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矛盾逐渐显现。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1985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等五部委(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到2005年已进行了五次,全面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目的是鼓励和促进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面向全体人群,分四组测试,分别是儿童组,年龄9~12,相当于小学3~6年级;B组,13~15岁,相当于初中;少年A组,16~18岁,相当于高中;成年组,19岁以上,相当于大学。其测试内容主要是测试体能项目,分为五大类。与劳动卫生系统相比,删除了射击、远距离扔手榴弹、行军、听一般国防知识。所选项目强调增强体质的良好效果,既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又能简便易行地测试和记录成绩,并适当考虑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奠定基础。主要由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将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进行。同时强调,学校要把实施体育锻炼标准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它的实施对促进全社会重视学校体育,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