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教材选择、知识呈现、课程结构、课程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的价值观。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变化。新教材改革后,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已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首先,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新教材改革后,采用主题单元的写法,每个单元着重探讨一个相对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都是由相互联系的课程组成的有机整体。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这需要模块内各单元之间的集成。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顺序是世界历史之前的中国历史。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整,指导思想是把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比如在处理必修I模块的内容时,作者按照单元1、单元6、单元7的顺序讲解内容,依次是单元2、单元3、单元4、单元5,即讲解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接着学习“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处理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比。经过这样的整合和备课设计,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世界上,时刻知道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其次,要适当调整和补充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难以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以专业术语较多的单元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使专史自成体系,有助于学生了解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比如,在讲授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内容之前,让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和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加清晰。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灵活运用课程资源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第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中历史有很浓的文化气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得到提高。比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奠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础”时,教师可以及时补充秦始皇到处寻找长生不老药,最终未能长生不老的故事,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再比如,在教授司马迁、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时,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写出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中创造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坚强意志,以及林则徐的人格魅力,如“宽容是伟大的,站在墙头无欲则刚”

第三,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我定位,新版中学历史教材在体例、内容和结构上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加入了大量的原创素材。教材中的原始资料是指文献、地图、表格、图片等。中学历史教材中使用的史料主要是文字史料,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用加粗的文字将文字史料框起来,纵向排列,以引起注意,配合课文的叙述;在课后的“实践”和“阅读与思考”栏目中,结合课堂内容,引用一段或几段文字史料,列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表格”形式的史料,主要是用统计数据来说明问题,增加历史的真实性。这类原始材料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例如,新教材在谈到中国近代史上的Xi事变时,要求学生讨论蒋介石是否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抗日的主张,以及Xi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是否应该被释放回南京。学生们就这个话题争着发言,最后形成了两种观点: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学良的手下在临潼俘虏了蒋介石,送到Xi安后,应该杀了他;或者在Xi事件和平解决后,他不应该被送回南京。简而言之,放走蒋介石是一个错误。另一部分人认为,在Xi事变解决之前,蒋介石是杀不死的,在Xi事变和平解决之后,蒋介石也是杀不死的,因为国共联合抗日的新局面要来了。如果蒋介石被杀,天下大乱,日本人就会乘虚而入,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所以蒋介石杀不死,也要送回南京。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改变。

总之,随着新教材的改革,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和教学方法。相信通过努力,历史教学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