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那么多知识,为什么要到处向他的老师学习?

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好学,孔子成为了大学者,他的“不要脸的质疑”使他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受人尊敬的伟人。

一、大学者——孔子被儒家奉为圣人。他是大学者,但孔子从不自命有学问,也处处向老师学习。

《论语》记载,儿子入祠堂,问无不言。或者:谁是懂礼仪的人的儿子?进祠堂,问无不尽。文子听到后说:“这是一份礼物。”。

孔子是当时公认的有学问的人。有人以为孔子是有名气的,没想到他进了祠堂后,怎么行礼,礼乐的器具等一切都要向别人求教,于是嘲笑他不是个有学问的人,连祠堂里的礼仪都不懂。孔子听到别人嘲笑他后,认为凡事问别人是懂礼仪的表现,懂礼仪的人才会如此恭敬谨慎。可见孔子把学会好好提问当成了礼的一部分。

第二,三人行一定要有老师。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选择好的并跟随它,改变坏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人想当老师。他从很远的地方跑来拜孔子为师。遇到他就说,今天想读书的人很多,可惜能当老师的人太少了!

孔子对他说,几个人结伴而行,总要有人能做我的老师。挑好人向他学习,坏人我看完就改。他们不都是我的老师吗?意思是只要你想学习,身边很多人都可以做你自己的老师,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他也是如此。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圣人为无常师,孔子则师从晁子、洪雁、石祥、老聃。蝎子的弟子没有孔子聪明。所以弟子不必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必优于弟子。

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老师。孔子曾经向晏子、洪雁、石祥和老聃等专家请教。尽管晏子、洪雁、石祥和老聃知道的并不比孔子多多少,孔子还是谦恭地向他们提问,因为在某些方面,孔子认为他们知道的比他自己多。所以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学生不一定比老师知道的少,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知道的多。最重要的是问别人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