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三岛的历史渊源
金山三岛古时候原属陆地,同属一座山,统称金山。五代以前还叫“昭山”。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周康王曾在大金山岛北麓修建城堡,名为金山城,又名康城。
北宋时期,有港口,山上有寺庙,有天然泉水“寒洞泉”,四周有村落。福建商人漂洋过海到这里进行贸易(郑德《金山魏徵》),商人在金山上的寺庙住宿。由于海岸崩塌后退,在南宋时期,也就是12年的80年代末,落入惜春和邵熙之间的海中,三座山峰露出海面,形成现在的三座岛屿。如今,村庄、城堡、港湾都沉入了大海,山上的古迹也消失了。坠海后,金山成为近岸岛屿,扼住杭州湾咽喉,一直是海防重地。
金山卫为明代洪武所建,金山县为清代雍正所建,均以金山岛命名。
金山三岛坠海后,在大金山岛和小金山岛之间形成一条海峡,俗称金山门,于1984年4月更名为金山卫深槽。涨潮时,被两座大山挟持,势如破竹,涛声轰鸣,雷霆万钧,气势磅礴。潮流经过金山门时,潮位上升,能量集中,产生强烈的向下冲刷作用,在金山门以西逐渐冲刷出一条深槽,并不断向西延伸,一般深度为-30-40米。乾隆《金山县志》书前海堤传说:“滩外有沙堤,堤底深不可测。潮盖激金山,直奔其位,与他处不同,”指金山尾深槽。民国二十年(1931),负20m的深水区从金山门一直延伸到祁家墩前,在1972处超过金山滩嘴(今纬三路),向西延伸1 km。据河口沿海地区专家分析,金山卫深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金山卫深槽使近岸水域形成一个宽阔的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