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屯田开垦模式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
开垦农田意味着军队可以自给自足。大规模垦荒始于汉代,主要是为了减轻后勤负担。当时运输主要靠牛车和人力,运粮千里。通常只有5%的粮食可以运到前线,所以让前线官兵自己种粮可以大大减轻后勤负担。
在三国时期,曹孟德多次遭受食物短缺。他第一次去陶谦探险是因为食物困难,所以他不得不中途退出。他与吕奉先争夺周国,又与吕布在淮阳相持了一百多天,也是缺粮。
孟德命程羽筹粮,程羽在自己的郡中搜刮了三天的口粮,肉干混着人肉。后来由于缺少食物支持,不得不撤退。
粮食短缺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是时候解决了。仅仅用一般的手段或采取一般的方法发展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解决燃眉之急的。必须采用有效的手段,将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因此,在充分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孟德作出了开荒的重要战略决策。
平民村是门德垦荒的主要形式,由农业高官、典农一队长、典农一队长等官员分级管理。最基本的单位是“屯”,每个村50人,有一个屯司马管理开荒。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孟德还创办了军营。军营最基本的单位是“屯营”,每个营60人。军营实行无偿劳动制度,所得粮食就地充当军粮。军队中的士兵被严格束缚,士兵的身份代代相传,成为军户。如果士兵逃跑,他们会对他们的妻子和孩子感到内疚。
屯田政策使农村经济迅速稳定,中原出现了“积谷防饥”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队中的粮食问题,恢复了流民的生计,恢复了北方的农业,为门德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