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殖民化的时间和过程

非洲国家殖民化的时间和过程;

世纪:早期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和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限制,西罗马人口稀少,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开始对自身以外的地区感兴趣。东地中海国家不是十字军的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占领了拜占庭帝国。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许多前拜占庭领土,并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

2.从15世纪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占领的第一个殖民地是葡萄牙人占领的殖民地。葡萄牙最初来自摩洛哥。为了铲除海盗,控制通过雪松从西非进口黄金和象牙,精心部署占领雪松港。然后和西非的黑帝国建立直接联系,生产黄金。还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佛得角群岛等组织。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和南洋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和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路线。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探索东线。1498达·伽马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为了保证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和印度洋沿岸土耳其国家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修建了堡垒,装备了军队,保护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

由于葡萄牙垄断了从好望角到东方的航线,西班牙不得不寻找一条从东方到西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对美洲展开了征服和殖民运动。短时间内摧毁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国,建立了大量殖民地。

1494年,经过教皇仲裁,葡萄牙还在50 W以东的美洲大陆获得了巨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动和工商业发展。

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糖、土豆等新的消费品传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开发经济作物。

16年底到17年初,英法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群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海岸的纳塔尔地区。葡萄牙人在非洲马德拉和佛得角开创的奴隶种植园制度传入这些被英法荷控制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剧增。

由于殖民者对印第安土著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从15世纪末的5000万锐减到17世纪的400万,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开始,葡萄牙人用柏柏尔人做奴隶,西班牙人从1502开始运送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这两个国家和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沿海建立了许多贸易站,出售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这些在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象牙海岸的另一个名字是种子海岸。

但由于西非海岸人迹罕至,加上地形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未来几个世纪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将仅限于少数沿海据点。

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隶海岸——可以看出,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3.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法国和荷兰。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为商业运输的必经之路,导致了意大利和德国北部汉萨同盟以及英国、法国、荷兰等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西方国家的经济正在逐渐崛起。

英国最初试图通过俄罗斯开辟东方贸易路线。为此成立了莫斯科公司,电话1533。很快,它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的商业联系,于是转向西北航线,试图向东穿越北美北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在北美殖民,建立了哈德逊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然后开始在印度扩张。

荷兰在16年底独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业国家。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岛的贸易。法国在北美建立了新的法国殖民地,并占领了加勒比海几个战略要地和蔗糖丰富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种植烟草和棉花,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输送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求越来越大。

1526年,英国开始了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了奴隶贸易活动,试图分享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因此占领了非洲海岸的一些据点。

由于西非当地经济以采集狩猎为主,粮食产量有限,为了养活长途贩卖者的奴隶,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区,从那里引进了红薯、山药等粮食作物。我来自欧洲和美国。

从公元17世纪初到公元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罗伯特·克莱武打了四场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法国领土,成为世界级的殖民大国。

并且在与荷兰的几次战争中,取代荷兰成为航运大国,建立了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与法国、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大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对其在美洲的殖民地的管理方式是一样的,即区别对待自己的祖国,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国王。

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和监督,被迫种植宗法国家所需的单一经济作物。采矿业高度发达,其他行业已经停止发展。甚至连农具、衣服等基本消费品都无法生产。

宗主国免费或低价出口殖民地的产品,甚至导致殖民地通货紧缩,被迫借用他国货币。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断。在北美的13个州,从一个殖民地寄往另一个殖民地的邮件必须先送回伦敦。

4.工业革命时代:殖民地的缩小。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糖、烟、奴隶的殖民贸易不再具有重大意义。工业国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和煤等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已经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开拓本国以外的市场,以消化本国的制成品。

因为欧洲的市场已经饱和,只能从美洲和亚洲寻求发展空间。

1776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殖民事业遭受巨大打击,殖民经济重心从北美转移到资源更丰富、市场更广阔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和香港。

由于法国大革命倡导的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和宗教、人道主义、经济等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非法,随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地区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和荷兰都在19世纪中叶卖掉了自己在西非沿海地区的商业驻地。

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美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急剧下降,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也迅速衰落。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落,通过消灭北非的海盗,向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土耳其的附属国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的打击最大。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

1825至1875期间,除英法外,欧洲各国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

就英国的情况而言,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概括:“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脖子上的沉重的磨盘”。

以冈比亚和黄金海岸两个英国殖民地为例。他们的营业税收入远远落后于行政开支。英国议会多次提议缩小殖民地的规模,或者完全放弃殖民地。

那是因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西非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一个禁止奴隶贸易的海军基地,而英国是最好的。这两个区域最终被保留了下来。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群岛获得自由的奴隶,英国在殖民收缩时期以授权公司的形式开放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同时开放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开放了Liber。邪恶殖民地。殖民地被用来安置奴隶。

5.65438+2009年底到20世纪初:殖民占领的高潮。

1870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后,德国地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拉采尔开始研究当时德国工业品不断扩大的市场,并开始用地理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辩护。

他认为,随着世界向前发展,太空对一个国家来说会越来越重要,大国会逐渐扩张,小国会变得无足轻重。

世界史需要越来越多的篇幅。这一事实可以从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中清楚地看出:威尼斯是一座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国;美国是一个大陆。大国必须顺应这种绝对的、必然的趋势,努力通过殖民、兼并、征服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空间。

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Half Makinder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要生存就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材料的原产地,使其成为产品的出口市场,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

在19世纪的前75年,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有21000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在最近的25年,平均每年占有620000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国家在非洲只占据了3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欧洲对非洲更感兴趣,占据了非洲25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由于欧洲工业化迅速,人口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些产品可以在非洲换取廉价的工业品。对新原料的需求导致了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竞争。

殖民国家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始于19世纪后期,以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渐进法为起点,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的农场为前进基地,使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著组建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法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法有效,因此被其他殖民国家模仿。

在1870年代,在南非发现了大量的矿产,如钻石和黄金,这刺激了其他殖民国家在非洲其他地方开发类似的矿产。争夺的土地不再局限于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

1884-1885柏林会议确立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殖民地的统治”的原则。英、法、葡等占据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扩大对内陆地区的影响。新兴工业大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了争夺非洲的行列。

1885年至1900年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分割。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阿桑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等非洲传统王国,以及欧洲人建立的特兰斯瓦利、奥兰治自由国,都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完全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在亚洲,沙俄从65438+1960年开始加速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达鲁孜、中鲁孜、小鲁孜、希瓦汗、布哈拉汗和郝汉汗,并向中国新疆、外蒙古和满洲渗透。

到1876年,俄罗斯已经占领了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和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

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卡罗莱纳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殖民国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还把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半殖民地,比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

在这些国家,他们攫取了海关、交通、商业、筑路、采矿、工厂建设、银行和军事训练的权益。

6.1914到20世纪初的世界殖民地:殖民地的重新划分和两次世界大战。

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已经占据了世界陆地面积的85%。各国殖民分布不均。

除了依然强大的英法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依然把持着大片殖民地,而美、德、日、意等新兴国家只是占据了一些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剩地”。

随着争夺殖民地手段的加剧,主要殖民国家在19年末到20世纪初卷入了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和意土战争。

从1900到19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地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现有殖民地,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益冲突:德国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日本挑战俄罗斯在亚洲的霸权;俄罗斯挑战英国在亚洲的霸权。

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罗斯;法国利用俄罗斯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罗斯。为了巩固已有的殖民地,英、法、俄和德、奥、意先后组成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崩溃,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所有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已经被1920年代大大削弱,殖民地国家已经意识到不能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新的殖民地。

被战败国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联指定的地区,由战胜国管理。虽然本质上仍然是殖民地,但国联的委任统治规则已经规定,受托人必须促进指定领土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国家。

到了公元19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自地缘政治理论和“生存空间”概念的法西斯殖民观。

日俄战争后,日本也开始提出亚洲国家要在日本的“领导”下抵抗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也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西班牙西班牙”的口号。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并不主张德国应该进行海外扩张,认为海外扩张不如欧洲扩张,但他后来又批准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要求,并鼓励1933之后德国殖民运动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宣布世界重新划分又开始了,紧接着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传统形式的殖民主义的发展,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7.二战后的殖民地独立运动。

1939世界殖民地由于二战的影响,一战后剩余的主要殖民地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在战争中被削弱。

战争期间,印度、东非、尼日利亚、比利时、刚果等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殖民地内部的分工被打破。

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通过支持殖民民族主义运动削弱了同盟国,同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战争中轴心国的羽翼下发展起来。

二战结束后,殖民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

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投降前夕,日本将权力和武器交给当地民族主义者,给盟友造成混乱。

1945 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率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波及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1953柬埔寨独立后,法国、荷兰、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都成了独立国家。

进入20世纪60年代+0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万隆会议后,在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鼓励下,这一运动发展到了非洲。

1956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从1957年到1963年,英国先后撤出了锡兰、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南也门、巴林、科威特、卡塔尔、特鲁希勒阿曼、桑给巴尔、肯尼亚和乌干达。

战后非洲国家独立的浪潮是从1956年英国、埃及、苏丹独立,1957年加纳独立开始的。1960年起,非洲殖民独立运动达到高潮。从1960开始的一年时间里,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是前法国殖民地,3个国家是前英国殖民地,1个国家是前比利时殖民地。

到1960年底,大部分属于英法的殖民地都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还在非洲保留着大量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在1970年代中后期逐渐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