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恩寺的天恩历史
天恩寺原名国海长垣,据明代董之基《海昌天恩寺记》记载,为唐代僧人法心所建。因为他看到了“莲花涌出地面,他在放生池的废址建禅居,延居齐天导师主院”。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灭绝佛教,全国4600多座寺院被毁,24万多僧尼被迫回归世俗生活。振国的海昌医院也在此时被烧毁。半年后,武宗死于背部毒疮。曾在此出家的唐玄宗·陈丽于会昌六年三月即位,改国号为大中,复兴佛教。镇上的海昌医院于大中四年(850)恢复,改名吉峰医院。宋代祥符元年(1008),天恩寺被赐寺名,后被命名为寺。自宋元以来,该寺多次改建扩建,香火不绝。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贞元失陷以来,寺庙年久失修,寺庙逐渐坍塌。到1971年秋(1978年冬),其余全部拆除,只剩下三座唐代修建的石经建筑。
天恩寺原建筑宏伟庄严。据旧书记载,除了正殿和山门外,还有天王四殿、钱塘、涅槃台、慈悲亭、祖庭、建云堂、伦藏、钟楼、妙智亭、五百罗汉殿。此外,还有埋葬齐安法师舍利的悟空塔,以及塔前的两座古塔和三座唐代石头经典建筑。山前有放生池,庙后有石龙潭。宋建炎四年(1130),天恩寺藏院建于寺西,即寺藏经阁。到了宋元时期(1086-1093),俗称“西寺”的延恩寺也毁于一旦。寺庙周围的景观在古代曾被称为“天恩寺八景”。这八景分别是:高阁清云、长廊晚霞、柏林月色、车轮金音、方广陵踪迹、悟空遗迹、中华鲸夜吼、莲沼秋红。自宋元以来,许多名人题诗主持寺院,且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僧,可以说与这首古诗相得益彰。自明初洪武立为丛林以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至清代,已有“三桥(大来桥、白土桥、兴春桥)、两寺(北寺、西寺)□千僧”之称,可见寺庙之繁荣。
寺庙史料
天恩寺久负盛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唐玄宗是这里的修道士。
唐玄宗·陈丽(810-859),原名李毅,是唐宪宗春丽的第十三子(第四子)。长庆六年(821),被封为“光之王”,人间“风景王子”。他德才兼备,也很有见地。他通常是沉默的。宪宗死后,经过穆宗、景宗、文人三皇,又经过武宗宦官李严在仇士良等人的操纵下夺得皇位后,视光王李毅为眼中钉,甚至把他打了个半死,沉入宫中厕所。仇士良等宦官帮助李毅逃出皇宫。此后,李艺出家,足迹遍布中国,包括嘉兴的水西寺。其中,镇远天恩寺是最让他难忘,停留时间最长的一处。李艺隐姓埋名,在天恩寺做沙弥,化名琼君..他很受佛教高僧黄小檗的器重,著名高僧齐安把他作为贴身跟班留在身边,每天给他讲学,非常信任他,对他照顾有加。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宦官们以“遗诏”的方式秘密决定立广王为帝叔祖,改称百臣陈丽。所以他对天恩寺、智安大师、佛教都有很深的感情。宋代诗人苏轼在《贞元绝句》诗中所说的“天人只有天眼知”,指的就是这一时期齐安与李益的交往。
唐玄宗陷入困境时有一次不寻常的经历。
因为唐玄宗在落难时有过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一即位就反对武宗“和灭佛”,复兴佛教。因此,也可以说,唐代佛教的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唐玄宗受天恩寺齐安大师的影响有关。
三个日本人来中国传播禅宗,最早在这里找到。
据《日本禅宗第一传》记载,日本文德年间(公元851-857年),即唐玄宗年间(唐太宗第五年至第十一年),惠娥接到橘太后的圣旨,进入唐朝,到日本传播禅宗。慧娥找到镇远天恩寺(时尚界称为镇国海昌院)作为礼物。这是中国首次前往日本传播禅宗。橘太后特地为易孔修建了禅林寺。而日本当时并不具备传播禅宗的条件,但《易空》为宋代禅宗在日本的流行奠定了基础。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
四苏轼捐资镇远天恩寺,建大悲阁。
宋代大文豪、著名诗人苏轼(东坡),于在熙宁八年(1075)捐资于镇远天恩寺修建大悲亭,并亲笔题写了宋天恩寺大悲亭。这个大悲亭是住在天恩寺30多年的僧人所建,供奉的是千手千眼的音象。据苏东坡题词,整个建筑“九层楼高,是大屋的四倍”,可见其规制之宏伟,气势之不凡。这个碑文在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落款是:“2008年6月12日,宁接受郎寿太常博士直史馆,了解密州骑兵统帅苏轼的事迹。”苏东坡的墨宝当时被世人所重视,但最初的一刻却失传了。据清代学者阮元分析,认为“此必是党禁或葬他处而失”。明代嘉靖重修,碑文为陈、焦所写,至今已不存。
黄武宗羲曾多次在这里讲学。
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梨岛,1610-1695)曾多次在此讲学。据各种史料记载和地方志记载,他从清朝康熙十世开始。
五年三月至十九年(1676-1680),黄宗羲应县令许之邀,以67岁高龄不辞辛苦从家乡余姚渡过钱塘江,设坛讲学。附近很多地方他都去过,主要是镇远天恩寺。据查在一首诗中说:“同镇有十五个学生,都是受利州先生教育的。”其实还不止这些。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教授对此做过专门考证。根据他对各种经典的搜索,总共有20多人,包括查、查、、陈、陈洪、、、陈鄂、陈贻昌、陈、张增祚、张增祚。黄宗羲是17世纪的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博览群书的大学者,杰出的教育家,曾投身反清斗争。晚年除写作外,主要在绍兴、宁波、海宁、石门等地从事教学活动,这些地方是他传播教义的重要基地,对学风影响很大。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天恩寺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曾被黄宗羲誉为“海陆六老”之一的书生张远秀,在明朝去世后,一直住在寺西的延恩寺,即前天恩寺,闭门读书写作。
刘天恩寺及其附近有许多历史遗迹。
如唐代会昌二年(842)、会昌四年(844)、咸通六年(865)修建的三座石经建筑,平面均为八角形,刻有“佛顶优于大罗经”铭文。据清代学者阮元、钱太吉、刘周、陈潭等人考证,尚有部分残字及刻字者姓名。其中,咸通六年经典建筑,八面刻经,腰檐仿木结构,是现存古代经典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有精美的佛教故事和狮子等浮雕,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一口建于明朝郑德二年(1507)的双眼井。至今水质清澈,仍可饮用。天恩寺有许多原始景点,如唐玄宗曾写诗悼念他的老师的悟空塔和埋葬齐安大师的遗物(齐安去世后,玄宗被授予悟空国师的称号)。以及唐代陆健问悟空禅师的牌位。塔前有两棵古柏,是悟空种的。宋朝时,宣和因寻花石类为朱厝除,但在运输途中因风浪沉入海中。诗人苏轼曾写下《古塔前米槠》一诗:“当年米槠是一对儿女,相对无言,更相敬。宫廷里的雪都埋不到腰了,现在变成了两条黑龙。”就在这时,剩余部分的石头出土于清朝嘉庆年间的杭州吴山,由当地市民陈坦购买,石头被雕刻后放在天恩寺原石的背面,江珞花就藏在那里。我不知道今天和刻石在哪里。
自宋代以来,人们一直关注帝国王朝和天恩寺的建立。宋理宗(1225-1227)曾经写了一本书《妙智亭》给一座寺庙立了一块石碑。根据各地游览古迹的记载,“亭”字在清代嘉庆至嘉庆之间仍然存在。清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初二,乾隆到海宁时,两次去庙里烧香。第一回,他还将御书《法海安禅》平额赠华殿,并题写柱联:“香护须弥,功德常在镜中映。奇葩现优盆,三轮庄严合。”此后又赐520白金,御笔黄龙石佛墨雕,御梅石墨。随着天恩寺及其附近地区的破坏,唐宋以来的大部分原始碑刻已湮没无闻,但绝不会失传。如果你能努力搜索,将来很可能会有所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曾发现传闻已失传数百年的著名古迹“天恩寺罗汉堂”(清初海宁学者、书法家范翔(柏文)题写)出土后误作铺路石,被有关文保部门妥善收藏。碑立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道光的钱太吉编《海昌录》时,遍访此石,但他悄悄知道其位置,打听的僧人也不知道,没想到今天又重现于世。此外,清代彝族“石僧”大寿(柳州人)曾在此发现唐妈夫人墓志铭,不久将其葬于原处,估计仍会在原处。在寺庙周围,出土了许多汉晋以来的古砖。据地方志记载,有汉泉温柱安、大荡五砖、吴家河三年砖、五天策元年砖、金元康四年砖、金元康七年砖、水宁□年砖等。当代著名学者施蛰存生前曾说:“你可以注意一下这个砌砖的地方”主要指的是镇远、石霞等地。这也证明了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