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无处不在,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从我们生活的青岛开始,了解一下我们身边的历史。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在6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存在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省第二个大史即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到访现在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朝的徐福率领船队从琅琊山穿越朝鲜和日本。汉武帝曾在现在位于青岛城阳区的布琪山“角门宫祀神”,并在胶州湾之滨的女鼓山设九明堂祭祖。
到了清朝末年,青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镇,原名胶澳。1891 14年6月,清政府将登州总指挥章高元调往青岛,标志着青岛建立的开始。青岛建立后,清军在此筑堡,至今仍有青岛山堡遗址。
一战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了日本,于是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了纪念这场运动,青岛建造了五四广场,现在它已经成为青岛的新标志。
1922,65438+2月,中日签订《山东悬案解决条约》及其附件。65438+同年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成为中国的海军基地。现在它已被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青岛”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因岛上“岩石美丽,树木葱郁”而得名。“青岛”这个名字的出现,在明朝中叶就有明确的记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青岛有许多文物和名人故居,包括秦始皇三次东征和徐福东渡扶桑的起始地琅琊台,西汉五百义士战死的田横岛,被誉为石雕瑰宝的天柱山渭北,春秋战国齐长城遗址,地质奇观马山石林等。康有为、闻一多、老舍、王统照等名人故居。
一个小小的青岛,不仅可以防御日本侵略者,还可以作为人类居住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徐陵此时所说的“青岛”是浮山下辖千户的一个口,标志着青岛建立的开始。
青岛建立后,清军建岛驻军。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在这里存在了100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居住在天后宫附近山坡上的村民最早来修建青岛村的时候。据1924编纂的胡氏族谱,“相传我族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居青岛上庄”,“同居五百余年”。
也就是说,早在天后宫建成的60多年前,胡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入贤英宾馆建村居住。这个由胡人建造的村庄最初被称为“青岛村”。只是后来村民越来越多,原来的村址已经容纳不下了,于是又分出一个分店,搬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
这样,原来的“青岛村”就叫“上青岛村”,俗称“上庄”;新建的“青岛村”叫“下青岛村”,俗称“下庄”。胡人的祖籍是上庄。这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脉络,就是“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有天后宫”。
因为我们知道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在宋朝以前就有名字了。估计“青岛”这个名字最迟不能晚于明朝初年。后来,一个姓胡的人从云南来了。他们以青岛湾的岛屿命名了他们的村庄,还把东部附近的一座山命名为“青岛山”。
来到青岛后,他们“可以谋生”,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也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1467年天后宫建成时,青岛湾已成为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港和货运码头,被称为“青岛港”。原来的“青岛”俗称“小青岛”。
那么,什么时候“青岛”才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记录的是一块清代同治年间刻在天后宫的石碑。这段碑文记载:“青岛建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到目前为止,游客和商人聚集在一起。”
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二字,并不是一个岛屿、一个村落、一座山、一个海港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