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黑陶杯是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真的是蛋壳做的吗?

“蛋壳黑陶杯”不是蛋壳做的,因薄如蛋壳而得名。有多薄?经过精密测量,最薄的蛋壳陶杯厚度只有0.2-0.3毫米,因此被考古界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美的制作”。

1928年,在山东济南东龙山镇城子垭,考古人员被一些碎陶片惊呆了,这些碎陶片“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1934年,山东日照西城镇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黑陶,其中就有“蛋壳黑陶杯”。

四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陶器的?黑色。这和轮胎制作的“泥”有关。山东地处黄河中下游,形成大面积冲积平原。当地深层土壤细而粘,烧制后容易变成均匀的黑色,为制作黑陶提供了极好的原料。我们的祖先还掌握了一种高超的烧制陶器的技术,就是在烧制过程中把火熄灭,用烟雾填充封闭的窑腔,使烟雾中的碳粒渗入陶胚。

明亮。这主要是打磨的结果。抛光时,是同方向进行的。时间久了,泥胎里的云母、应时等反光物质的颗粒整齐的排列成同一方向的队列,灯光照在上面,特别亮。当然,“明如镜”只是一种夸张。

瘦。起初,陶胎是用薄泥条制成的。龙山文化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工具——陶轮。把粘土放在陶轮上,随着陶轮的旋转而拉伸,就很容易制作出形状规则、壁厚均匀的陶器。但即便如此,要薄到0.2 mm,现代人也觉得力不从心。

很难。这和烧成温度有关,要达到1000℃。

总结:人们把具有这四个特点的黑陶称为“蛋壳陶”,“蛋壳黑陶杯”就是其代表作。如上图所示,造型精美,上面是开口的小杯,中间雕有圆孔的圆柱形手柄,下面是盖盆底座,整体纤细美观,高贵典雅。多用于盛水或酒,但这种器皿头重脚轻,只在大型墓葬中出土,说明它很可能不是一种生活用品,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