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序言应该更长一些。
林汉达教授是一位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在写历史故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把写历史故事看作是“一种新语言的尝试和旧故事的整理”。他写的很多历史故事书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长期以来广受欢迎。继续写他的手稿是相当困难的。但是经过深思熟虑,我接受了这个任务。
我接受这个任务的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想为年轻读者写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一点中国的历史。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民族。只有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件,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向年轻读者介绍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虽然时代不同,但历史上的很多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都有一定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我从事过中小学教育。我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除了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尤其是历史知识“物理”和“体育”中的“体育”。与语文知识息息相关。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很多,尤其是成语和典故,大多来源于各种史书。在古今一些经典著作中,运用史实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学生从小阅读一些历史,对于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美好情操,无疑是有益的。
我国的史书太多了,古史原著都是用文言文写的。普通年轻读者读这些书当然很难,更何况现在学生要学的学科那么多,很少有可能接触到原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利用历史书籍中丰富的材料,整理出一套浅显而系统的历史阅读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上下五千年是一套有故事的历史书。这套书,作者选取重要的、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料进行整理和删减,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成,没有描写和描述,基本没有虚构。这样,就情节的生动性而言,就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为了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可靠,有理有据。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有其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人物活动的片段;有些故事可能只是反映了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背景(尤其是经济背景)和它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则是对称的。出自张载《正梦》:“形随性情,若善待友人,不太可能以故事形式详论。所以《上下五千年》可以作为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不能代替历史课本。
写历史书不能不涉及一些观点。对此,林老师的做法还是应该保持的,即作者尽量不做评论,少做分析;有些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当然,作者在材料的选择和语气的褒贬上其实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认为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作者在使用原始史料时,尽量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进行取舍。但没有必要用现代的观点去修改史料。故事中人物的活动和语言,基本都是根据原著历史写的。第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也不能轻易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不能说自己是好人,什么都好;提到坏人,就坏到底。本书中的每一个历史故事都只是反映了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的一面和一个片段,并不能用来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