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沿革
1952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1953,北一楼、北二楼建成容纳学生,学生全部改为寄宿制。北平楼是教职员工住的。
1954建成行政办公楼和西教学楼。同年,人大附中中央花园竣工。
1955建宿舍楼“镇守学校西界”。人大工农开始招收普通高中班。新生素质很高。有几个58级9班的初中毕业生,也有市(区)的金牌生和银奖生。
1956期间,人大附中的学生曾经包括工农速成中学班、普通高中班、师范学院预科班、中等师范班、人大预科班、工农干部文化辅导班等六种编制。
7月,1956,根据教育部指示移交北京市教育局,4月,1958退回人民大学领导。此时,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工农中学”,意味着学校成为了一所正规中学;因为学校里还有各种类型的工农学生,所以保留了“工农”二字。这一时期,六种组织在一个学校并存,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一时期,学校正在迅速转型,工农中学正在萎缩,普通高中学生比例迅速上升。
1956新建学生及职工食堂,将老食堂改为图书馆,并设置学生阅览室和教师资料室。
1958年建成9002米校办工厂。
从65438到0960,学校开始招收初中生,从单一的高中向初中和高中并存的完全中学过渡。学校已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1963年,最后一批工农毕业离校。
1970人大附中改为“北京172中学”。上世纪70年代,人大附中体育蓬勃发展。学校篮球队在70、70、71、70年代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中学男子篮球联赛冠军,女队在整个70年代一直保持第二名。在海淀区已经有了男、女、初中、高中四个全包的优异成绩。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恢复与人大的隶属关系,校名由“北京172中学”改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19965438+2月,人大附中与纽约州立大学、广东中心学校进行多媒体互动远程教学实验。美国将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直播此次活动。
2000年4月,人大附中与广州中学正式开始远程教学。两所大学经常通过远程教育开展英语、数学、生物的双向教学活动。2001,开启了与日本的远程支教活动。
2003年4月,人大附中网校成立,以远程超常教育和基础教育为核心业务,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
2005年3月,人大附中承担的国家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中学教育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人大附中是唯一加入该项目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