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皮山慈云寺:有故事可听,没东西可看。

湖州皮山慈云寺:有故事可听,没东西可看。

@铁山青石(独自笑)【旁白】

5月13,湖州城东皮山村,皮山慈云寺。

从上海坐车到湖州,一进湖州就看到皮山横跨两座桥。当然,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我觉得它还是挺吸引眼球的。估计山上有座庙。所以我觉得有机会应该去看看。

经过考察,这座皮山对于湖州来说确实是一个历史文化地位很高的地方,而不仅仅是湖州东大门的标志性景观。

首先,皮山在历史上曾经是攻守湖州的必争之地。皮山虽然海拔只有55.9米,但却是湖州东部唯一的制高点。明初,徐达、常遇春领兵二十万讨伐张士诚,即先攻下皮山,再包围湖州,致使驻守河山(即金盖山)的张士诚弟弟张士信闻风而逃(《明史》第十三卷《常遇春传》记载湖州之战,曰:“吴军败于太湖,于皮山,于三里桥,湖州薄。”);

其次,皮山人文底蕴丰厚。从南梁开国元勋、诗人刘芸(曾两次担任吴兴知府)修建皮山亭和读书台(并经常对南梁吴郡的诗文进行解答,被他聘为主簿的文浩),到明代万嘉时期著名水利大臣潘继勋修建皮山花园,历代登上皮山的文人不计其数(当然这有俯瞰太湖、俯瞰湖城的好处)

第三,皮山在中国文明考古中也有重要作用。皮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在皮山周边,面积约654.38+万平方米。是良渚文化之后、春秋战国之前的商周遗存,反映了湖州以苕溪为中心的大规模聚落和手工业集群的兴起。根据学者的判断,它所代表的文明很可能是越国和吴国的前身。

皮山为什么这么珍贵?其实,明成化《武城县志》在记载皮山时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豁然独立于大溪之上”。换句话说,带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皮山最大的优点。据读史书记载,皮山位于湖州府东北五里,因靠近府城而得名。近者也近(但据湖州民间传说,“近”字来源于“避”字,因南朝梁时在湖州百雀寺修行的观音菩萨,有难曾入弼山避难,“近”字实为“避山”)。

于是,在得知可以乘坐28路公交车后,我骑着青橙自行车找到了月河小学的公交站,绕了一大圈才找到位于苕溪东路西端的月河小学。从月河小学到皮山所在的皮山村真的不远。只有三站的距离(不过骑车应该还是有点远,因为最后一站很远,这是出城的节奏)。

因为皮山山顶的慈云寺正在建设中,从慈云寺下来后感觉有点累,就放弃了再次寻找皮山遗址的想法(所谓“主要分布在皮山周边”听起来有点让人担心,生怕要走很多地方才能看到全貌)。

就这样,我只是开着后门参观了慈云寺。其实除了一个看起来像是寺庙后勤人员的中年男子,工地上的多名男女工人和一对开车上山的年轻人,也许最值得一看的是一只来历不明的孔雀(说起来她带我上楼是因为寺庙的主楼在楼上)。至于大雄宝殿和童渊殿,我可以说没有留下什么感觉,因为我没有进殿(缅甸供奉玉佛的天王殿我没看到,应该是从正门上来看的)。

据查,慈云寺建于明末崇祯年间,原名宝本寺。据《清光绪武城县志》记载,是潘继勋后人将飞影寺西濒临倒塌的“宝本寺”迁至家庙旧址的结果。据说这里以前是观音的前厅,还有一个“文昌阁”供刘芸、潘继勋等人的塑像。直到清末民初,寺庙的名称才由“报恩寺”改为“慈云寺”。

关于皮山慈云寺的一次短暂参观,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有着丰富背景和故事的地方,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旧物”了,几乎所有的浪漫情怀都被风雨吹走了(当然不包括皮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对于无关的人来说,正如童渊堂“名山胜人”的牌匾所说,慈云寺现在的主要好处可能是皮山的“名山”可以被一个灵魂所主宰。

对了,这座山好像一直有“浙北第一山”的美誉。查相关资料时,曾看到一位湖州网友说“呵呵”(与皮山海拔有关),推测可能与观音菩萨在慈云寺得道的传说有关。如果我要调侃的话,不妨把“浙北第一山”解读为“登上太湖南岸后看到的浙北第一山”。

(2020年5月15至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