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黄河改变了多少次流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这条母亲河的记载多为淤塞决堤,改道泛滥频繁。这也和黄河流经的地区有关。流经黄土高原,范围53万平方公里。这里土壤结构疏松,水土易流失。久而久之,这些流失的泥沙沉积在河床上,使得河床抬高。河水泛滥时,容易造成决口和改道的隐患。
历史上,黄河经历了六次改道。公元前602年,周定王第五年,黄河在今天的淇河和渭河交汇处改道,向东行至四川,与漳河汇合,再经彰武入海。这是黄河的第一次改道。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此决口,洪水经泗水流入淮河。过了十几年,经历了几次堵塞,但水势依然南移。公元39年,黄河下游的明渡口决堤,现在山东、河北仍有原址。后来,在杨迪时期,修建了永济运河,并利用从黄河分流出来的屯石河旧路修建了山东境内的一段。
第三次决堤改道是在王莽时期。黄河在今天河北临漳以西决口,冲向东南的洛川古道。从今天的河南、山东、阳谷、聊城一路流过山东惠民等地,最后汇入海洋,直至利津。之后60年黄河没有堵塞。
公元1048年宋仁宗时期,黄河再次决口,冲走河南濮阳一段后直奔河北大名,汇入渭河,流入大海。北宋把这一段河叫做?北流?。十二年后,黄河在这个巨口改道流经山东,也被宋人称为“黄河”。东流?。
南宋时,为了抵御金兵的进攻,守城将军在化州一带开凿河堤,将黄河水分流,改变了黄河水流入渤海的路线,由南流入黄海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