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氏探源
公孙姓(gūng sūn)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姬姓,黄帝姬轩元的后代是公孙。公孙氏家族最早出现在古代。据《道史》记载:“神农与母弟同,乃天下君臣,后以公孙为氏。轩辕帝初名公孙,后改姬姓。”在他所有的后代中,有的姓公孙,叫公孙氏。春秋时期,各国诸侯大多喜欢被称为“公”。在当时的制度下,君主会由君主的长子继承。在他正式登基之前,他应该被封为王子。这时候其他的儿子都会叫公子。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公子的儿子是公孙。这些公孙氏的后代为了突出他们祖先所具有的皇室血统,都改姓公孙。就这样,公孙作为姓氏的荣誉广为流传。此时,其姓氏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公孙家的祖先是黄帝轩辕氏。
这在史书《广韵》中有记载:“古封后,皆自称公孙,故多姓,非同宗。”据史籍《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族称公孙氏,皆称贵胄。或者黄帝姓公孙,因为他自以为是姓。”
疑点:黄帝纪姓不可能是公孙。
黄帝生于古少甸氏族,黄帝姓公孙的说法主要来源于《五帝实录》,而早于《史记》的《国语·金语》记载:“黄帝生于汲水(今陕西、甘肃魏黄之间),炎帝生于(经岐山、扶风、武都入渭河),故黄帝生于姬。”
《史记》记载:“黄帝子孙二十五人,其中十四人有其姓。”
《国语》说十四个人其实有十二个姓,分别是姬、游、戚、姬、滕、高、任、荀、诺、夷、夷。其中庆阳、益谷都是自己的姓氏,玄涛、苍林都是姬姓。十四个儿子里没有姓公孙的。没有儿子叫公孙,那会有孙子吗?
清崔恕《上古补考录》指出:“公孙为公之孙,古无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