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详细历史(越详细越好)!!!!!
在阳光的作用下,叶绿体将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二氧化碳和根系吸收的水分转化为葡萄糖,同时释放氧气;
6 CO2+12H2O→c6h 12o 6+6o 2+6H2O
发现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所有物质都来自土壤。
1627年,荷兰人范·埃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的称重实验,得出植物的重量主要来源于水而非土壤。他没有意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1771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恢复因蜡烛燃烧而变得“糟糕”的空气。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点燃的蜡烛和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罩里,蜡烛很快就熄灭了,老鼠很快就死了。然后,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可以存活很长时间,蜡烛也不会熄灭。他把一盆植物和一只老鼠放在一个封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植物和老鼠可以正常生活,所以他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被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污染的空气。
1779年,荷兰的Innhaus证明了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才能在光照下让空气“变好”。
1804年,法国索绪尔通过定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长的原料。
1845年,德国的迈耶发现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发现光合作用产生淀粉。他做了一个实验:把绿色植物的叶子放在黑暗中几个小时,为了消耗叶子里的营养物质,然后把一半的叶子露出来,挡住光线。一段时间后发现,经典蒸汽处理的阴影部分没有变色,而叶片外露的一半是深蓝色。这个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1880年,美国的恩格尔曼发现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从叶绿体中释放出来。他把装有水绵和需氧菌的临时包装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菌集中在叶绿体的受光部位:如果临时包装完全暴露在光照下,好氧菌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1897,教科书上最早叫光合作用。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研究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的问题,得到了氧气全部来自水的结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等科学家对小球藻进行了实验:用C14(其中碳为C14)标记的二氧化碳用于小球藻的光合作用,然后对其放射性进行跟踪检测。最后找出了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