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困扰着一线中学历史教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于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获得、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为:在认知上,学生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知识少到知识多,从不参加会议;感情上,从没喜欢到喜欢,从没爱到爱,从没兴趣到感兴趣。”笔者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1.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有很多,但核心点还得回到如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上来。反思历史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肤浅的。在一些老师眼里,教学目标只是教学参考书上的几段话,可以照搬,缺乏对教学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历史教学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对于一些教师来说,这只是对原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的新提法,缺乏真正的内化和思考。因此,历史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知识与能力”强调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过程与方法”强调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是课程目标的一个亮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具创新潜力的领域。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看是否全面,三个维度是否有疏漏,因为这三个维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当然,对于每一节课,都要注意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之细化、小化。目标不要太多,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每个目标都同等重要,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第二,看是否清晰,即目标陈述是否实际、具体、明确、可操作;第三,看是否合适,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和能力水平;第四,看是否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学生才能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教学的渠道2.1注重问题设计。提问的有效性与提问的设计密切相关。设计的题目难度要适当,题目太难,学生就会失去回答的信心。问题太容易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度要建立在大多数学生思考后能正确回答的基础上,即多设计一些不会让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拿梯子你摘不到桃子”的问题,而能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课堂提问要尽量形成系列,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提问来区分容易混淆和错误的知识点。2.2准确表达问题。明确提问,可以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提问的语言要准确、简洁、清晰。尽量避免反问。避免在提问中包含答案,避免课堂上为了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很多问题都是“对”、“是”、“好”的表达,或者经常要求学生通过读一篇课文或者重复老师刚刚说过的话来回答。这种思维和创造力的缺失,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觉得历史学习很枯燥。2.3一定要根据人提问。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都非常清楚的,应用到课堂提问中,就表现为因材施教。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和水平,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化教学。老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一般来说,能勇敢迎上你目光的同学,往往期望站起来回答,而低头不语的,可能是“祝福老师不要叫我回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表达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让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3.倡导合作探究——有效教学的关键合作探究学习也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相同的任务而进行的分工明确的相互学习。“合作”不是简单的组合桌子。几个人凑一堆,随便说几句话就行了。我认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第一,根据个人兴趣、需求、学习基础水平等标准对学生进行自主分组。大群体也可以根据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独立划分为几个竞技群体,使每个群体有上中下各种水平,使群体具有可比性,形成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合作”的基础是分工,没有分工就无法合作。“分工”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才去“合作”。“合作”这个环节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学生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以提问、启发思维、指导为主,或抛砖引玉,或锦上添花。引导学生快速思考,认真总结,比拼成绩。学生的活动应该丰富多彩。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他们可以同桌讨论,可以来回交流,也可以分组辩论、比赛。研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信息收集加工、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和交流。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充分理解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精心设计探究题。注意设计的问题。第一,要适度,这样难度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恐惧。二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分析理解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有启发性。第三,要有梯度,即要有层次性、梯度性、启发性、探索性,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知识高度。4.实现情感体验——有效教学的回归4.1建构情感认知——知行合一。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历史教科书和课外书籍;或者通过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从中获得的感受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的“启蒙点”。很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的情绪,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能自然而强烈地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还有很多史实比较抽象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仔细寻找“启蒙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如辩论、猜谜、课后寻往事、先答题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同呼吸,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4.2价值观的建构——情感与知识的交融。当然,价值观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而且我们知道,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单凭几个历史故事或事件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为我们课堂的一部分,在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态度教育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讲道理、讲道理的统一,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总之,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用心经营历史课堂,不仅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影响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而且让我们的教师在自主创新的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发展,这可能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