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东方主义的发展往往集中在古典文学领域?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辉煌成就与时代变迁密切相关。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学术研究史时,这首先给我们留下了最强烈的印象。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基本上是依附于儒家经典的封建模糊研究体系。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封建主义的衰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开始打破儒家经典的传统权威,倡导思想解放,一股清新的空气开始吹进古典文学研究。与此同时,古文的衰落和戏曲小说等通俗文体的蓬勃发展,也促使人们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正是这一切,使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者开始改变传统的文学观念,从对戏曲、小说等通俗文艺的批判入手,对传统文学进行新的价值评价。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9年。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下,在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特征的文学革命运动中,传统的古典文学研究开始有了划时代的转变。从此,它不再是对封建文化教义的解读,也不再是沉溺于古典美学领域的感伤评论,而是人们反对封建旧文化、从历史中汲取革命力量、倡导民族新文化的现代革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典文学成为人们应该批判继承的文学遗产,对古典文学的研究自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古典文学成为人们反思如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建立新的文学传统和审美传统的历史依据,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正是在这些巨大的历史变迁中,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走过了近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进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取得了极其丰富的学术成果。可以说,只有从时代的变迁入手,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演变,把握其发展的脉搏。这是本书要讨论的第一点。
第二,文化思想和理论思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自然形成不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风格。但要从宏观上理解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史,还必须把握一个贯穿本世纪的核心问题。如果说,19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是基于传统的延续,那么,随着社会政治和思想的巨大变革,无论是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学的批判,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文学的批判继承,还是新时期以来对文学传统的弘扬,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已经成为20世纪所有古典文学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正是这种认识的深化,形成了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热潮,促进了人们的理论思考,从而使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不断发展。
在20世纪关注古典文学研究这一核心问题的理论思维中,马克思主义显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继承了更多的人类智慧,在指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最重要的理论作用,在指导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也最具理论说服力。因此,当中国在五四初期为了探索现代化的发展而将各种西方理论引入中国时,马克思主义很快以其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中战胜了进化论等理论,成为中国人民现代化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古典文学研究中也是如此。近百年来,虽然我们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一些弯路,但我们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意义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20世纪卓有成效的古典文学研究过程中,方法论的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本世纪初基于进化论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论,到“五四”后基于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论,再到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文化学的系统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的变迁既是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中学术思想和理论思维的具体体现,也是不同时期学者从事该学科研究并取得不同成就的方式和工具。因此,对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和总结,将对20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具有更强的学术指导意义。以上是本书关注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格局变化和领域拓展。
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不仅在传统学术领域有所深化,而且随着社会政治思潮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拓宽了新的研究领域,引起了学术格局的变化。20世纪以前,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依附于儒家经典的研究,“文学”的概念比较宽泛。从表面上看,它的研究领域似乎非常广泛,儒家经典和历史的子集无所不包。然而,仔细研究后,文学研究的真正范围非常狭窄。除了对作品的注释和考证外,主要是一些诗、词和评论。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文学从传统的儒家经典中分离出来,做出新的定义。从表面上看,这似乎缩小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但实际上,它大大拓宽了文学本身的范围。它不再以传统诗歌为研究重点,而是将古典文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戏曲、小说、说唱乃至各种民间文学体裁,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对每一种文学文体的研究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作品注释、考证和批评,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宗教、道德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同时,在本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多种科学理论,采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原型批评、系统论、接受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在文学本体论的探索、著名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的研究,还是在文学体裁的价值评价和艺术形式的分析把握上。而且,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进程中,20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们把学术视野向全世界敞开,从世界文学和文化的视角探索中国文学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总之,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与上个世纪相比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更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和学术领域的拓展,这是一个时代学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本书关注的第三大问题。
第四,文学史的研究与编纂。
在20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史的编撰显然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文学史的编纂是20世纪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新生事物,也是因为它最能反映一个时代学术研究的整体状况。自上世纪末窦编著第一部《中国文学史》(1897)[据刘厚子《中国文学史(上)》记载,窦《历代文学史》于1897年问世,早于林传家《中国文学史》(65438+)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已有数百部,包括《文学通史》、《断代史》、 按文学体裁分类的文学史(如诗歌史、小说史),按作者类别撰写的文学史(如女性文学史、宗教、僧侣文学史)和按艺术类别撰写的文学史(如音乐文学史)。 按民族分类编写的文学史(如白族文学史、壮族文学史),按历史政治问题编写的文学史(如宋代抗战文学),此外还有文学思想史、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思潮史等多种类型。文学史的编写改变了过去对作家作品零散、孤立的研究,使人们找到了一种系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全过程、从中寻找文学发展规律的有效形式。正因为如此,一些优秀的文学史著作往往成为一个时代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或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成果,如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的《插图文学史》、刘大姐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等。因此,了解本世纪文学史编撰的历史进程,探讨不同时期文学史编撰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总结文学史编撰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为今后的文学史编撰提供借鉴,而且具有总结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成果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在本书中单独一部分集中讨论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