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区级教研团队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管理要特别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教研组的建设就是其中之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校发展和改革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学校管理上,让我们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基地,是教师专业发展展示的平台。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环节,教研组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市区各级出台了《关于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意见》的指导下,我校不断加强教研组建设,增强教研组的有效功能。

第一,打造魅力型教研组组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研组建设的基本内容。

“好的教研组长就是好的教研团队”。在教研组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重视教研组组长的建设,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过硬的教研组组长队伍。在教研组长人才的选拔上,学校的定位是有一定基础的,即教研组长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较高的专业水平、一定的凝聚力、有组织的号召力和指导能力。在教研组组长的培养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专家型、名师型教师来促进教研组的建设,从而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几年的团队建设中,我校教研组组长取得了突出的专业发展业绩,专业素质迅速提高。

1,依托校本培训,促进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夯实业务基础。

校本培训是以校本方式培训教师或团队最常见的方式。在我们学校每学期的校本培训中,都会有一节关于教研组的建设内容。以教师报告、教研组组长魅力故事会、班级教研组教研能力展示、先进教研组经验交流等专题为内容的教研组校本培训,促进了教研组组长的责任感和作用,也促进了其人格魅力的形成。在校本培训过程中,教研组组长解读文本、研读教材、讲评的能力不断增强,业务基础不断夯实。

2.以校外培训为载体,促进教研组长专业发展,提高“话语权”。

校外培训是校本培训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把教研组的专业成长放在首位。在各区市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报告、交流活动中,教研组长首先参与培训活动,开阔视野,了解新的教育信息。2008年5月,学校组织12教研组长赴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参加校外培训后,组长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把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使教研组组长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教研组长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的专业权威感也在不断增强。当教师在某个问题上争论无果时,教研组长的意见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拥有可靠的“话语权”。

3.以专项培训为契机,促进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工作技能的优化。

从教研组组长的职能要求出发,教研组组长不仅要在教学业务上有过硬的功夫,还要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在学校的指导下定期管理教研组是提高教研组组长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专项培训可以使教研组组长更系统地成长。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对各级教研组长进行专项培训的机会,派组长参加培训,关注他们培训的内容和效果,指导他们及时将培训内容运用到所在小组的管理中。上学期,4名教研组长参加了武汉市教师办组织的学科教研组长培训。这学期,上海策略培训学院走进我区,与三所学校签订了培训计划和合同。我们学校也派了组长参加他们教研组的培训活动。参加两次培训的团队领导报告说收获很大。

第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内容。

教研组的作用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的有效实施。从各种教学过程的实施、有序的教学秩序、集体备课的讨论、互听互评、学科课题的研究,也能体现出教研组建设的成效。在教研组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都深刻体会到“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教研组除了实现常规教学过程管理的目标外,还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作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做好教研组的常规管理,促进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常规的有序。

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检查落实预习、教学、改革、指导、分析等常规教学过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是教研组的基本职能之一。学校教务处要求每个教研组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在组员的文字上签名留下检查标记,并填写教务处发放的登记簿。这样,组长可以从“量”上清楚地了解这组教师教学过程的执行情况,也可以从整体上调整和控制教研组的工作。在每月的抽查中,教育处不仅关注教研组长的检查,还关注教师个人教学过程的“质量”,给予及时的指导。期中和期末过程检查结束后,认真总结分析教研组和教师的教学常规,在教师会上作简报,推广好的做法,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此督促和鼓励教研组发挥自身作用,加强教研组建设,保证教学常规有序进行。

2.抓好教研组集体备课为有效课堂打基础。

备课是学校教学过程管理中最基本的环节。备课好,也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集体备课是教研组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几年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重点是备课内容,在“备”上下功夫。教研组长事先定好时间、内容和主讲人,要求主讲人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拟定教学设计。设计要全面,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易错)和交叉点(前后知识的衔接)进行了分析,其他组员收集了与该课相关的资料。集体备课的时候,小组长还要求大家结合小组里的题目,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集体备课后实践课堂,跟进听课,然后重点关注集体备课时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研组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然后讨论后进入课堂练习。

我们教研组在单节课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校指导教研组尝试整体单元备课,并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流程。在实施过程中,教研组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具体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准备阶段。

分为三部分:教研(备课)领导协调分工,确定本单位主备人员——集体初研单位重难点及课时分解——主备人员根据课程标准及建议准备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主要有两个要求:一是师生自主深入学习教材,分析教材特点、教学难点和本单元课时分解,完成课时教学设计,在集体备课阶段实施前两三天形成初步讨论文本,分发给本组参与成员阅读。二是在个别学习的基础上,与会人员对文本提出初步的个人修改意见,为集中讨论积累材料。

第二步:实施阶段。

分为四个部分:主备人员阅读单元备课、与参会人员讨论交流修改意见——主备人员整理完善备课形成课堂教学统一文本——课堂个别修改后集体讨论制定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合班级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在课堂实践中撰写个性化修改意见。

在这个阶段,主要有三个要求:第一,备课要由参与者来解读,而不是朗读,参与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呈现的课文有最清晰的理解。第二,参与者在集中讨论前一定要深入分析教材,阅读主要参与者提供的教学设计文本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为集中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虽然最终的形式是统一的文本,但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会有差异,所以要求实际课堂中的教师提出个性化的建议,以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第三步:总结阶段。

分为三个部分:交流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个性化修改意见——讨论修改补充——形成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主备人员认真梳理,形成较为合理的单元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个别环节可以吸收不同老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形成备选方案,结果会提供给下一轮授课老师借鉴。二、每学期结束前,教研组(备课组)应将本年级各单元的备课和讨论结果以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交教务处保存。

简而言之,无论是单节课还是整组单元,都力求通过集中“备课”,为课堂教学的良好组织与实施做好准备。

3.加强教研组的课堂教学讨论,促进课堂四十分钟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班级准备好了,不代表班级准备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教学技能和艺术决定着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对话”来验证。我校通过多次互听互评活动,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检验,不断调整和优化。经过这样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加强了学生课堂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我们学校讨论课堂教学有三种方式:组内互听互评,校级观摩互评,观摩讨论。一、小组内互听互评是众所周知的方式,也是学校比较常见的教学讨论形式。仅限于本群成员讨论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或开发的校本内容。

第二种方式是校级观摩点评,是学校教务处安排的课题讨论活动。形式是:重点观察某教研组提供的课堂教学演示——授课老师讲课——其他老师点评。每学期开学时,教务处拟定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讨论计划并在学校工作日历中标注,教研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按计划实施。这种课堂教研活动可以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本学科的重点和教学规律,注意不同年份教学的衔接,也促进了教研组与教师的交流,也是团队集中展示研究成果和个人教学技能的机会。

课堂教学讨论的第三种方式是听课和讨论评价。这种方式活动范围广,可以督促教师做好常规课,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大规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古人云:独学无友,是无知。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除了专家的指导,同伴互助是一种有效的成长方式。为了扩大教师相互学习的机会,学校领导教研组在本学期推行了听课讨论点评的讨论方式。重点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首先成立了以教研组组长、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听课组”。

“班级观察小组”由两名成员组成。他们每周都会深入教室听课,所看的课是通过抽签随机确定的。听课成员按照目标内容和评价标准的要求,认真听课,课后阅读授课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达成目标”为主题与授课老师进行个别交流和讨论,并填写评价表,当天交教务处保存。为了增强听课效果,扩大听课范围,学校鼓励本组其他教师参与听课,与听课成员一起讨论。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实践,可以看出教研组讨论的氛围更浓了。在学校管理层面,我们试图通过“听课、讨论点评”,在更广的层面上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认识。下一阶段,我们会尽量增加听课的“观测点”,提高听课组的“频率”,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为了更新观念,完善细节,学校还及时邀请了市区教研室的专家和特级教师亲临课堂,从真实的课堂点评中延伸和拓展指导,让教师从案例中感受和反思,既开阔了视野,又在理论上找到了指导实践的支撑点和结合点。这样,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得到落实和提高。

4、教研组开展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推广教学科研成果。

通过几年的教研组建设,每个教研组都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借助一定的教学研究,提高自己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一种方式是“教学问题讨论”,主要是总结课堂,交流自己的做法,提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确定后期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初中语文组的教师普遍认为学生不能完全、有条不紊地自主说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多的语言和过于详细的暗示。本课题组以此突破为教学难题,寻求符合学习情境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我们的另一种方式是“专题调研”,讨论制定专题,进行调研。语文高分组提出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的课题,音乐组提出了“在学唱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的课题,体育组提出了“利用校园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资源”的课题。我们反思,一个课题的研究,教研组带领教师参与,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应用,在应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学科的本质已经演变为教师专业提升的载体和平台。因此,学校不拒绝申报任何课题,并积极动员教研团队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事实也证明,“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课题的研究,通过教研组的努力,在各种专题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教研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无形的推广。

第三,评选先进教研组,推广优秀团队典范,是教研组建设的驱动手段。

“先进评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于团队建设也不例外。每学期,我校都会精心评选先进教研组,给予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在评比过程中,依据标准,注重教研组平时工作的积累和表现。教研组自评、教研组组长互评推荐、学校综合评价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和公平原则。

学校将安排评选出的先进教研组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展示建设情况,并提供优秀教研组团队的典型经验供大家借鉴。并推荐最优秀的教研组参加区市级评优。今年我校低数学组和六年级语文组通过评选,参加了区“十佳(先进)”先进教研组(组长)的评定。这是一个机会,也是一种荣誉。在推进教研组建设方面,我校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

我校教研组通过自身建设,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教师在群体中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学技能,最终达到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学无止境,互学互教。充分调动教研组的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作用,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沉醉于课堂教学研究,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