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福建的歌仔戏吗?它的文化渊源是什么?

我在厦门生平第一次看台剧,当时就被深深吸引了。我看得津津有味,再也没有回来。舞台,场景,感觉都和鲁迅小时候一样。

朋友不解:“你一个四川姑娘都看不懂,就这么走了?”“旁边不是有字幕吗?”我反驳说,舞台左右两边确实有竖栏字幕,方便不会闽南语的观众。真的很难。

早在2006年,看起来不起眼的歌仔戏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它被评为台湾省文化资产的重要传统艺术。因为它的经典,所以应该继承发扬。这就是重要传统文化的魅力。

歌仔戏起源于20世纪初的台湾宜兰。是台湾省最受欢迎的传统剧种之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也是福建厦门、漳州的传统剧种。因为从小喜欢传统文化,总觉得自己对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心情和味道。

一般来说,不同地方的人都能听出异国情调的唱腔,也能“听懂”台剧,因为台剧唱腔以台语或漳州口音为主,夹杂着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典著述等等,也算是语言丰富了。提起歌仔戏,立刻让我想起在厦门的日子,仿佛与世隔绝。

歌仔戏的内容也很积极。差不多10年前,我还记得几个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雅言或忠孝节义的故事,能被大众接受,所以能成为早期农业社会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当然是因为贴近大众的生活,耳熟能详,其乐融融,也符合大众的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步入当代后,歌仔戏经历了多次改良,其表演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化、精致化。因此,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剧团及其重要的文学传承人。

歌仔戏在福建又叫“湘剧”,有小戏、名曲之意。它的雏形是宜兰的扫地,通过吸收车、鼓等元素,逐渐发展成为一部小戏。后来通过学习高甲戏、北关戏、京剧等各大剧种,逐渐获得了完整的戏剧形式。

迄今为止,歌仔戏已有65,438+000多年的历史,也有人说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的“歌仔”(晋松)发展而来,结合了车鼓舞的形象和当地的歌谣。

歌子,原是说唱艺术,自明代以来一直在漳州流传,晋歌各为四名民间曲调。最初是描写日常生活的小调,后来发展成唱地方故事的小调。

地方歌手的表演是在调耕空地或沿街行进中进行的,所以称为“扫地”。它的演员都是男演员,没有服装,也没有戏服。演出剧目有《山伯应台》、《细节》、《吕蒙正》和《陈三五娘》。

所以地方歌仔戏是歌仔戏最原始的形式。后来吸收融合了其他剧种的精华后,以古装出现了黑粉,形成了“歌仔戏”。

起初,歌仔戏是基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二重唱。后来发展成为成熟的戏剧,有三条线:生、旦、居、理、乐、白。生活中有青年学生、老年学生、文科生、武科生,丹中有苦情正直的学生,丑中有三花三妻。所有角色都是真人配音,苦和丹最有特色。

关于歌仔戏的一两句话很难完全解释清楚。总之,它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和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