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文化发展
中国先民择美石磨玉,最早见于2000年前内蒙古察海兴隆洼文化遗址的一对白玉块,表明约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玉器业的萌芽和确立。
在中国,从旧石器时代开始,玉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它记录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变迁,比金、银、铜、铁早很多年。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佩戴玉器代表着人们的社会地位。从磨玉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文化也越来越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和玉璧,商周时期的玉刀和玉兄,春秋时期的剑饰和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簪,元明清的大型玉雕。特别是在清代,雕刻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历史的顶峰。值得一提的是,由明末清初工匠陆子冈制作的玉佩,开创了玉佩饰品图文并茂、构图新颖、工艺精湛的先河,至今仍被推崇,俗称“子冈佩”。为玉文化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梅雨是我们东方人喜爱的。东方人常用玉来比喻人的德行,儒家则强调“君子必戴玉”,“玉不无故而去”。
中国出土的资料证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玉器。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少量的玉珠、玉管和玉钧。但玉在中国的起源应该比这更早。玉脱胎于石器的母体,远远超越了石器。起初只是小玉块钻个孔挂摆件,或者像磨制石器一样磨成玉兵器或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只有雕花或打磨制品,形状比较大,比较复杂,可视为手工艺品。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加工玉器石器的技术也是如此。制石技术从敲打到研磨发展了几千年,制玉技术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两者在工艺和工具上可能完全一样,但玉器除了实用性还有其他要求,所以技术要求比制作石器更复杂。玉器不仅对光洁度的要求比石器高,还能雕刻出各种图案,这是出于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一种非实用性的艺术装饰。这在石器上很少见。
新石器时代
于夫、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和兵器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具有实用价值,玉环、玉球、玉镯、玉黄、玉钧、玉珠、玉管等作为装饰品。这一时期的玉器简单朴素,粗细不一,形状不规则。到了后期,玉器逐渐脱离石器,走上了在技术和艺术上独立发展的历程,为后世玉器工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社会和技术基础。
随着青铜器的使用或石与石的结合,生产工具大大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物质财富的增值和积累,促进了阶级的形成和国家的出现。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历史,人们还没有完全揭示,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玉器还不得而知,只好暂付。
商朝奴隶制极其发达,奴隶已经被投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内部有了精细的分工,制玉工艺从石器制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同时,商朝的奴隶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工具在制玉技术中的应用极大地改进了制玉技术,制玉工具逐渐用青铜代替了石器。
殷商时期的玉器明显由原始社会的玉器演变而来。商代早期二里头文化生产的玉圪、月、铲、圭、燕、刀、黄等器形玉器,在造型、雕刻、钻孔、打磨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殷墟,人物、动物、神、灵等玉雕大大增加,工艺水平提高,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创作出许多精美的作品。此时玉器已被用于享受,多作为工艺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755件玉器中,一半以上是装饰性玉器,超过了礼器、仪式、工具和杂项的总和。这说明尚玉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殷墟
殷墟玉器种类繁多,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七大类:礼器、礼器、工具、器皿、装饰品、艺术品和杂项。所用的礼器有大葱、团葱、圭、璧、环、隽、钧、圭、盘等。出于礼仪目的,有戈、矛、器、钹、刀等。有斧子、凿子、锄头、锯、刀、纺车、铲子、镰刀等等。日常用的有臼、杵、梳、耳勺、匕首、绢袋等。装饰品数量最多,包括佩戴饰品、摆件、戒指、吊坠、佛珠等。艺术品很少,木浩墓的1玉龙、2玉虎、1怪鸟都是很优秀的艺术品。杂器有玉链、玉甑等。
玉雕是殷代重要的手工艺品之一。从殷墟玉器的造型设计、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其成就不亚于殷代的青铜器。然而,过去由于资料的缺乏,人们关注的重点是青铜文化,对与之平行互动的玉雕艺术研究甚少。殷墟玉器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殷代广大玉雕艺术家的高度智慧和创造能力。这些玉器的发现不仅使我们全面了解了殷代的玉雕艺术,而且对研究中国玉雕史和殷代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代
周朝是商朝之后强大的奴隶国家,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周朝统治者注重总结商朝亡国的教训,整顿奴隶社会的各项制度和措施,使之有序规范,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就玉而言,由于周代重要法律《李周》赋予玉以德性的理想和内涵,周瑜离开了殷代玉器发展的轨迹,向礼玉方向发展,开辟了玉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为后世李周古玉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周代,重玉之风极为强烈。玉用于祭祀,青铜用于宴会。由于玉的世俗化和道德化,从皇帝开始大家都戴玉。周代玉的范围、对玉的重视程度、选玉的要求、制玉的技术都比以前有所提高。在周代,玉雕技术和造型设计不断改进,器皿经过精心修整和抛光,使其更加美丽。在做工上,除了继承商代的双钩线外,还有粗犷的坡线,常做成眼、耳、口、身、尾的外轮廓,使造型清晰、简洁、有力;细节多采用阴线或平行阴线,更强调突出其厚度和平整度在打磨平面上的对比和变化,减少了形体的起伏。这是西周玉器的特点。
春秋时期
在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被广泛用于生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制度的改革。这一时期,实质上是落后的奴隶制瓦解,先进的封建制度孕育成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几个政治经济中心并存,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秦、晋、燕、齐、楚、吴、越、巴蜀等地方文化相互竞争,共同繁荣,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土的玉器也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玉器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转折,玉器制作精美非凡,在古代玉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就其社会形态而言,春秋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这也体现在玉器工艺上。它仍然继承了西周青铜器上的龙凤或想象中的畸形动物的装饰图案,但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细致雕刻的风格。到了战国时期,玉器上动物题材的比例增加,技艺精湛,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食肉动物的凶猛性格和戒备感。
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君子贵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的说教,所以当时盛行种类繁多的玉。这种社会习俗对玉器工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即玉饰的简单化和小型化,以及剑、皮带等玉器的问世。剑用玉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和汉代。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有琮、黄、璧、镯、环、剑饰、佩饰等,其中以玉璧和龙形佩饰为最多。此外还有玉带钩、玉玺和各种陪葬玉。
姓
秦灭六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韩继承秦制,实行各项政策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强大的封建国家。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个头巨大,雕刻大胆,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此时,统治阶级在社交礼仪和日常生活中更广泛地使用玉,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汉代的玉器是以精美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玉雕艺术的重大突破,对后世的玉器影响很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变化不算太大。东汉时期由于交通便利,新疆的软玉流入中原,玉雕事业进一步发展。除了玉璧、玉环、鸡心、剑、钩、玉蝉之外,还有大量的“礼器”和各种容器、观赏物,以及大量用于辟邪、厌胜的器皿造型。而且各种器皿造型和装饰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和神秘色彩。
魏晋南北朝
由于乱世薄葬的影响,出土的玉器很少,所以其发展并不清楚。从零星出土的玉甑、玉璧、玉带钩等玉器来看,自汉代以来变化不大,几乎很难鉴别。它的雕工有的精细,有的粗放,玉质不如汉代的光亮。
隋唐时期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密切,长安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这时候手工艺品极其繁荣,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但隋唐时期出土的玉器很少,只有玉杯、佩饰、带扣、腰带、女侍、碑刻等。唐代玉器和器皿的风格不同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花鸟人物出现,器皿生活丰富。具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表示官阶的新饰品、玉带饰品出现。
宋元时期
自宋代以来,实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广泛流传。与礼器文物相比,被称为“玩物”,其打磨水平也很高。由于南北割据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玉器上体现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宋代的玉器,以龙凤为吉祥图案,受工笔画的影响,非常重视表现。宋代不仅工商业兴盛,道教盛行,理学泛滥,对玉雕也产生了影响。以龟、鹤、龙凤为题材的玉雕,就是当时这些社会思潮的反映。西夏、辽、金、元玉器以花鸟、虎、鹿、鱼为主要纹饰,饰品、镶件较多。实用产品包括杯子、洗涤用品、盘子等。以鸟、鱼、动物为题材的手工艺品增多,磨玉融入了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乡土情怀。
明朝
明代生产力大发展,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业也相当发达。此时玉雕的趋势是进一步世俗化。明代理学泛滥,道教和民间信仰深入人心。人们要求社会稳定,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这个世界的繁荣。这种社会要求体现在技术领域,就是吉祥图案很受欢迎。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长寿、幸福等人物,桃、灵芝、李、竹、兰、鹿、鹤、鸳鸯等动植物,龙、凤、虎、角等飞禽走兽。吉祥图案时而成为主题图案,时而被装饰,显示出吉祥图案的广泛性和深度。
到了明代,由于饮茶饮酒的盛行,玉壶杯出现并日渐增多。这种玉雕是最现代的。同时,继宋之后,明代的仿古艺术之风逐渐形成,影响了玉器生产中仿古玉的繁荣。仿古玉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主要由青铜器和古玉转化而来。
明代的书法和绘画进一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提高。此时的玉器工艺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画、磨写意山水、诗词的影响。这种体现文人情趣的玉,是上一代没有的。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文人在书房作画、写字时,经常使用玉石文具或玉石作为装饰。
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沿袭旧制,用玉来标志贵族等级。与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服上的玉带增多,皇帝、王侯、诸侯、驸马、一品文武百官的皮腰带都用玉盘装饰。
明代玉雕具有时代风格,刀工粗犷有力,雕刻非常精细的“三层透雕法”。北京、苏州、扬州是当时玉雕的三大中心。宋《天工开物》曰:“虽好工聚京师,巧工推苏县。”苏州的玉雕技术在当时被推至全国之首,为明代玉雕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明代中期以后,玉雕技艺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玉雕大师,其中以陆子冈最为著名,他雕刻的玉石被称为“子冈玉”。但明代的玉琢在最后一道打磨、细磨工序中,却出现了“不劳而求形”的现象。
清朝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玉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最高峰,其玉质之美、做工之多、产量之大、用途之广,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无法比拟的。
从清初到乾隆二十四年的百年间,由于玉料难取,清代玉器的生产发展十分缓慢,这一时期的玉器做工与明末相似。乾隆时期的玉器在此基础上成长发展,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半个世纪后,转入低潮,甚至衰落。随着清朝的覆灭,中国古玉的历史也走到了尽头。
乾隆时期的玉器是清代玉器的代表,除了仿玉之外,可以归纳为仿古玉和时尚玉两大主流。仿古玉,一种是仿古易,即模仿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和花纹;另一种是仿汉玉。在制作玉器时,它们的形状多种多样,图案和做工极其丰富多彩。杜斯坦仿玉的兴起,始于新疆地方官员收集杜斯坦玉器,向朝廷进贡,得到乾隆皇帝赏识,并颁布遗嘱之后。汉都斯坦玉,在西方也被称为印度玉和莫卧儿玉,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形状和图案。特点是“水磨”,抛光性强,器皿薄如纸。乾隆皇帝的御诗中,有几十篇赞美独山玉工艺精湛的文章。
乾隆时期玉雕水平达到顶峰,远超元明时期。这个时代的能工巧匠继承和运用了历代玉雕技艺的优秀遗产,并借鉴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的成就和外来影响,创造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玉器艺术。因为玉的质地在中国的民族历史上一直被重视,所以出现了玉有五德、九德甚至十一德的说法。这些说法虽然出自儒家思想,但实际上是人们观察玉器的直观感受,与社会道德联系在一起,成为玉器发展的精神支柱和传统力量。到了乾隆时期,这种倾向有了更大的发展,大块的玉料被磨成各种能表现玉之美的简单精致的物件。这种陈设丰富的玉器是前代所没有的,不能不说是满族统治者和当代玉器工匠充分发扬传统玉料观的成果。总之,乾隆时代的玉器工作者完成了整合历史遗产、推陈出新的重任,打磨出了多种优秀作品,为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要
纵观中国古代玉器的演变过程和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形态多样,质地辉煌,打磨精美,风格独特,民族特色鲜明,在世界玉器工艺领域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中国古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世古玉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它像一颗珍珠,永远熠熠生辉,照耀在蓬勃发展的现代玉石工艺品的广阔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