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昆虫文化?

昆虫文化起源于人类和昆虫的长期存在。因为人们对昆虫不了解,所以用传说和故事来解释昆虫的奥秘。久而久之,昆虫文化形成并被赋予了文化内涵。

比如我们夏天经常看到的昆虫是蝉,夏天的“夏”字其实就是来源于蝉。我们在秋天经常看到的昆虫有螽斯、蚱蜢等。秋天的“秋”字来源于螽斯。

总之,昆虫和人类关系密切。昆虫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比如蜜蜂和蝴蝶帮助植物授粉,对人非常有益。当然也有害虫。人们害怕和讨厌害虫,所以有许多与昆虫有关的节日和仪式。这些都是构成昆虫文化的因素。

为了详细了解昆虫文化,这里有一些例子:

1.吃吧。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吃是最重要的。虫文化的第一个内涵和吃有关。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吃?这和历史上的灾难有关。据周瑶教授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1949年,发生了近800次蝗灾。平均每三到五年就有一次大的蝗灾。每次蝗灾来临,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翻开历史的画卷,关于蝗灾的记载很多。《旧唐书·五行志》载:“唐贞元元年(即公元785年),夏季蝗虫,东起海,西至河,群蝇遮天,十日不绝;无论我走到哪里,植物和动物的叶子都留下了遗产,我饿了。”明朝崇祯十三年(1640),河南通志说:“开封蝗虫,秋粮受损,百姓相食。”蝗虫生存,人们互相吞食。洛阳蝗虫,植物,兽皮,虫蝇都吃光了,父子,兄弟,夫妻互相吃,死扛路。“中国古籍中类似的记载可谓千古传书,触目惊心。古代人对蝗虫并非完全束手无策,他们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对付蝗虫,包括科学的和不科学的巫术方法。比如直接打蝗虫,埋蝗虫,用鞭炮和锣鼓吓蝗虫。现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其实就是用火烧蝗虫的习俗。中国农业中的“农”字来源于用手抓害虫。

2.穿。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中国的地理、历史、神话、文学、绘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能找到蚕和丝的印记。四川绵阳的雷祖寺创造了一个蚕神的形象。蚕神捧着蚕幼虫和蚕茧,旁边有一尊马头雕像。为什么把蚕神和马头联系在一起?传说在战争之前,一家一般会派一个壮丁,一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女儿。他父亲被派去打仗,几年都没回来。女儿非常想念父亲,私下许了个愿,谁把父亲从战场上带回来,她就嫁给谁。不想一匹被他们喂养的马听到女人的愿望,挣脱缰绳,几天后载着女孩的父亲离开了战场。有一天,女儿用脚踢了她一脚,想都没想就用马皮把女人包了起来,飞到桑树上变成了蚕。

3.蚊子可以传播疟疾。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森林的烟雾后倒下。其实雾霾就是蚊子可以传播的恶性疟疾。中国人把疟疾叫做瘴气,在意大利语里,疟疾叫做“阴风”,一模一样。中国西双版纳有几首民歌:“十人去勐腊,九人难回家;要去切弗南,先买个棺材板;欲得菩萨坝,先娶妻”形象地描述了疟疾对人类的危害。

1237年跳蚤传播的鼠疫在欧洲传播,2500万人死亡;1655年的鼠疫疫情又夺去了65438+万伦敦人的生命。1918年,该病在东北各地流行,死亡人数超过50万。

虱子传播斑疹伤寒,但虱子在长征中被称为“革命昆虫”,长征中的战士身上都是虱子。毛泽东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曾说“只有长了虱子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电视剧《长征》里有一个邓抓虱子的场景,一个小时从的毛衣背心上抓到160多个虱子。长征时很多女同志剃光头,不是怕敌人抓头发,而是怕长虱子。

4.后代。古人认为老虎(俗称蚂蚱)能生一百个儿子,是多子多孙的象征。所以在《诗经》中,有对枭的众多子孙的赞叹:“枭羽,骄,夷尔子孙,振,枭羽,糗,夷尔子孙,索索;颜,益,益儿之后裔,刺”。

故宫有角楼、百子门、庙门,都与人的生殖信仰有关。传说,明太祖朱迪在建造紫禁城角楼时,必须要求工匠建造8根横梁,18根立柱和72根脊梁。但是工匠们无法满足皇帝的要求,他们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就在他们害怕被砍头准备逃跑的时候,建筑业的始祖鲁班出现了,送来了一个只有8根梁,18根柱,72根脊的笼子。工匠们模仿笼子的样式建造了紫禁城的角楼。

5.升官发财的欲望除了个人生存或维持小家庭的基本需求,昆虫文化还反映了人们更高的愿望,比如升官发财,越快越好。这些都体现在古代的年画或者玉雕上。例如,在年画中,有一只猴子坐在马上,旁边画着一只黄蜂,这意味着“立即封侯”或“封侯为印”。2002年是农历的马年。当时市面上流行的一种工艺品是马背上的苍蝇,寓意“一举多得”。还有一种玉雕飞蝗爬在藤蔓上的工艺品,寓意“飞黄腾达”。

6.希望玩得开心。比如古代的斗蟋蟀风格就是打出来的,现在斗蟋蟀还是很流行的。

7.崇尚善,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对所有事物都有好处。古代人认为,如果任何人是坏人,他将受到自然或上帝的惩罚。如果统治者不好,蝗虫或其他害虫就会爆发。人死了,好人可以变成蝴蝶之类的美虫,也可以变成益虫,比如梁祝。坏人变成了苍蝇、丑陋的昆虫或像蝗虫一样的害虫。

8.提倡孝道要孝顺父母、老师、长辈。中国二十四孝图中有个叫吴梦的人,8岁就知道自己很孝顺父母。夏天他本可以放下蚊帐,但他没有放下,怕蚊子躲在里面后咬到父母。后来吴孟被尊为神。

9.崇尚实干、广为人知的车胤囊萤夜读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0.崇尚高贵的蝉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是高贵、吉祥、见多识广的象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祈求死者的身体不受邪灵干扰,同时净化身体,顺利到达仙界。此外,古人还认为金蝉的脱落预示着生命的重生。禅修“禅”就是源于这种信仰。含蝉体积比较小,一般一寸多长,这样可以压制舌头。中国农业大学收藏有汉代和田青玉制成的巨型玉蝉。蝉长32厘米,宽11.6厘米,厚7.8厘米,重4公斤。正面呈弧形,头上端刻有两只复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前翅折叠紧密,保护腹部。前胸背板和两个前翅的叶脉长度自然弯曲,翅斜穿,翅略超过腹端,腹下端刻阴。整体造型基本准确,刀法简练,线条粗犷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

11.提倡知足常乐。你可能见过苍蝇在某个地方停下来的时候经常会蹭蹭前脚。苍蝇为什么要蹭前脚?根据古老的传说,有一个男孩在父母死后和他的哥哥和嫂子住在一起。哥哥和嫂子经常欺负他们的弟弟。有一天,我嫂子把我哥赶出了家门。我哥哥来到寺庙,看到一个白胡子的老人。白胡子老人问他在做什么。他说日子不好过,老人说你搓个绳子穿点钱吧。弟弟心满意足,搓了一小段绳子,拿着一小串钱回去了。哥哥和嫂子打听完弟弟拿钱的过程后,嫂子让丈夫去庙里,还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重复了哥哥的话。老先生还让弟弟搓绳穿铜钱,贪心的弟弟一直搓。仙女见他太贪心,一甩袖子,把他弟弟打倒在地,变成了一只苍蝇。从那以后,苍蝇一直在蹭他的前脚。

中国的蝴蝶文化-一个例子

蝴蝶是五颜六色的鳞翅目昆虫。全世界已知近2万种,中国已知1800多种。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蝴蝶形成了非常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并产生了对蝴蝶的各种看法。虽然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对蝴蝶有不同的看法,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的化身

蝴蝶五彩缤纷的翅膀,翩翩起舞的姿态,与花朵互动的习惯,都引起人们的喜爱、向往和遐想。古往今来,美丽的蝴蝶已成为皇帝和将军们最喜爱的对象,下至李的人民。诗人吟咏蝴蝶长歌,画家泼墨再现蝴蝶之美,体现在衣食住行、藏饰使用等方面。早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就发掘出了6000年前由玉、石、土制成的蝴蝶饰品。千百年来,各种蝴蝶装饰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们曾被称为“会飞的花”、“会动的画”、“自然的舞者”、“虫国之美”、“美丽的精灵”等等。这些美丽的文字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这些小生物深深的爱。

一些民族甚至有崇拜蝴蝶图腾的习俗。例如,根据苗族传说,人类的祖先,姓,由蝴蝶母亲“邦姐姐”产下的十二个蛋孵化而成;苗族人视蝴蝶为祖先。

2.自由和爱的象征

每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当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在花丛中飞舞时,人们不禁感慨万千:要是能像蝴蝶一样自由就好了!旧社会那些自由恋爱却不能结合的年轻人,更是羡慕蝴蝶。他们生前不能结合,死后却变成两只蝴蝶,一起飞翔。今世的大悲,变成了“来世”的大喜!据笔者所知,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五个有关化蝶殉情的故事和记载,其中朱良化蝶更是家喻户晓。梁祝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它的历史原型,因为年代久远,一直难以考证。但根据文献记载,尤其是地方志史料,这个故事自东晋以来,以浙东为中心,通过民间口述、戏剧、书籍等多种形式广泛流传。1500多年来,遍布全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连韩国、日本、越南的人对此也不陌生,并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文学文化瑰宝,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创造和历代文人墨客的雕琢加工,已经广泛深入人心。全国只有五个“良渚阅览室”——浙江杭州、江苏宜兴、山东曲阜和邹县、四川合川;“良渚墓地”较多,有浙江鄞县、江苏宜兴、江都、安徽舒城、山东嘉祥、惠山、四川合川、河北河间、甘肃清水等九处。这显示了朱良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从20世纪50年代筑路工人编撰的《良渚故事说唱集》和20世纪90年代周、白世兴主编的《良渚故事集》中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无论传播到哪里,都会生根、开花、结果,广大人民群众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朱良变成蝴蝶的传说众所周知,所以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3.喜庆、吉祥、快乐的精神。

幸福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和愿望。蝴蝶作为喜庆、吉祥、幸福的象征,频繁出现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图1~2)。吉祥图案运用人物、昆虫、鱼、花、鸟等意象和文字,通过比喻、比较、双关、谐音等方式,赋予人们求吉祥、避灾的寓意,寄托人们对幸福、平安、吉祥的祝愿。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在民间广为流传已久。

4.长寿的象征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有许多象征着主持和庆祝长寿,其中蝴蝶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礼记》说:“七十年,八十年,百年”。在古代,八旬老人可谓长命百岁,含蓄的中国人用谐音“猫蝶”来表达长寿之意。猫蝶图是中国画中常见的生日图。

此外,瓜地图还有长生不老、子孙延续的意思。这里的蝴蝶与“艾”(小瓜)谐音,意为长寿多子。当晚清王宓在春节期间去世时,官员们应该礼节性地去看望慈禧。为此工匠们特意在地窖里培育了一种瓜,养了一群蝴蝶。瓜得提前放在庙里,蝴蝶放在两个黄色的磁持盒里。晚上10点左右,当第一批官员给慈禧送上“两膝六叩”大礼时,左边的太监掀开盖子,蝴蝶从盒子里飞了出来。一时间,繁花飞舞,满屋春光。太监会不失时机地大声喊:“太傅金年快乐,瓜果满地花!”……"

5.春天的使者

告别漫长的冬天,大地回暖,春风温暖,万树争光,昆虫苏醒,蝴蝶展翅飞向晴空。多刺激啊!蝴蝶是早春最先受到人们欢迎的大型昆虫,因其栩栩如生的状态而得名“春驹”。在关于春天的绘画中,蝶舞是最具代表性的。

北宋时期,每年二月初二,在当时的首都开封举行一项名为“捕蝶会”的娱乐活动。《曲阜县志》中也有记载,刻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花晨阳为捕蝶会,艳阳天会百果”。

6.女性的替身

蝴蝶和美女的秘密联系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模一样的,就像在唱一首歌。蝴蝶被视为“花月女神”。她们可以变成年轻女孩,充当爱的使者。根本原因是他们有着一样的美好身材,一样的穿着打扮,相似的气质。晚唐诗人李商隐写了《三只蝴蝶》,这是一部著名的杰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刻画了一个由大如鸿雁的蝴蝶幻化而成的美女。

7.一个正在寻找花朵和要求柳树的人的形象

因为蝴蝶喜欢追求香与美,被男人怀疑好色。蝴蝶的光波状态就像某些男人变心的性格。古诗云:“青菱台畔日暮,古墓魂倚墓霞。不要让韩枫做蝴蝶,等着飞到别的枝头。”诗中,韩枫如果死了,是否还能在感情上爱他的妻子,令人怀疑。

8.女人味,淫荡,色情。

蝴蝶艳丽美丽,“树招风”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太多的美丽成了一种罪恶。于是,蝴蝶就有了风骚、放荡、浪漫的坏名声。多情的女子叫“蝴蝶夫人”,放荡的女子叫“蝴蝶迷”、“花”、“浪蝶”、“娇蝶”。英国作家达芙妮·杜莫里埃于1938年出版的著名小说《丽贝卡》,主角是一位放荡美丽的女士,名叫丽贝卡;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译者给它起了一个很美的名字《蝴蝶梦》,比直译的《蝴蝶梦》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封建社会,女人是男人的玩物;蝴蝶有时会在其间充当“情色顾问”。据《酉阳杂记》记载,开元末年(741年前)春天,唐朝风流皇帝李隆基,每天傍晚在后宫放花,自己当场放飞一只蝴蝶。蝴蝶飞到哪个妃子的头上,皇帝就和哪个妃子过了一夜。难怪有些画家笔下的杨贵妃,手里经常拿着一只蝴蝶。

9.幻想和神秘的精灵

梦是人在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没有完全停止而引起的大脑中的表观活动,具有幻觉性、神秘性、超越性、满足性和不由自主性的特点。在中国梦文化领域,蝴蝶梦是一个经典的梦。

梦蝶还是梦蝶,庄周梦蝶,蝴蝶蜕变等。见于庄子《万物论》:“昔庄周梦为蝶,栩栩如生,自喻!我不知道周野。突然感觉到,就会突然感觉到。不知周猛是不是蝴蝶,蝴蝶的梦是不是周而复始?”后来,蝴蝶梦被比喻为人生的幻觉。唐代崔土《春晚》诗:“万里蝶梦,杜鹃花在上月初三夜。”也借此机会形容心情的混乱;李商隐的《锦瑟》诗:“圣人庄子白日做梦,蝶儿蛊惑,王春心杜鹃啼”,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