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 Perkins的研究表明,高阶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技术和技能训练的结果。因此,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教育教学的支持。根据高阶思维的特点,学校和教师需要将其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并设计相应的支持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组合?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高阶思维概念如何融入日常教学?
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和分析了各种案例之后,小思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以下三点在实践中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01
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这一点在翻转课堂火热的时候广受好评。今天,它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可以使用信息工具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或者鼓励学生组成学习讨论组。小组成员需要独立思考,寻找相关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中,每个人都需要向小组成员解释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学生对小组的贡献。
在实际的小组讨论中,总有一些同学非常活跃,抢着发言,使得其他同学失去了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机会。作为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讨论的机会,教会他们尊重对方的想法。
02
从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到注重学习过程思维。
记得有个朋友说,我下班后看了才发现诗歌原来这么美!小时候我们背《小桥流水》、《老翁谈少年狂》、《学道难,难于上青天》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考试可能需要填空,老师也是这么教我们的。
回归到“高阶思维”的模式,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高阶思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这时候你研究李白的《难蜀道》,就不说有多难了。请记住它。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这首诗背后隐藏的主题——李白是在什么语境下写下这首诗的?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
如果继续深入,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探究:如果李白是一个有实权的官员,他真的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官员吗?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反思能力。
03
用开放式问题代替封闭式作业。
现在很多教科书经常问这个问题:人类的历史是进步的历史吗?什么是光?还有一些看似开放却封闭的问题,比如《南京条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总有固定答案,1,2,3,4点背就行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现实生活情境的联系,难以引发学生进行反思、批判、创新等思维活动。“高阶思维”教学强调课堂问题的生成,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提出问题,做出判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看到某地地震的新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比较不同国家对地震的自救策略,进而探究各个文化中的危机意识。
这样,一个问题逐渐从地理、物理领域过渡到社会、人文领域,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开放。
每个老师需要知道的是,高阶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和低阶思维的训练同时进行。在学生完全掌握所有低阶思维技能之前,应鼓励他们研究和思考感兴趣的、涉及高阶思维活动的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