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史
我国最早的中医药专著是汉代神农本草经,唐代* *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人称之为唐草药。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用药经验,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汉代以前,随着文字的出现,中医知识以文字记录。
“药”这个词在商代的金文中就已经使用了。《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治草,随草,作乐。”
西周时期的《诗经》和《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起源、功效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五十二病方》收录了280多个方剂,使用了240多种药物。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本草当作中药的代名词。本草一词最早出现在韩曙《平地集》中。
到西汉后期,“本草”一词已被用来指代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虽被委以“神农”之名,却非一时。经考证,最终成书时间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汉末以来,医家使用的药物种类日益增多,草药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草药一词最早由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
第一部重要的本草纲目是由梁涛弘景在公元500年完成的。南朝刘宋时期,雷标撰写了《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医学和药学也有很大发展。唐宪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布了李记、苏静主编的《新编本草》(又称《唐本草》)。
它包含了844种药物,这本书的完成有赖于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本草;比公元1542年的欧洲纽伦堡药典早了800多年。而在日本古籍《石砚洗》中,也有“所有医生都读过苏静新修订的本草”的记载。
金元张所著《医源》介绍了脏腑诸症的用药方法,确立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胶囊》中倡导中医归经理论,《脏腑标本》中倡导虚寒、虚热之方,痛症则倡导接骨针法。
后来的《用药规律》和王的《本草纲目》都论述了药性。明代大药理学家李时珍(1518-1593)用27年时间编写了《本草纲目》(52卷,约200万字,1892种药物,1100多附图)。
中华民国(1912~1949)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中国并没有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再加上连年的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中国的科技发展缓慢且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失去了16世纪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涌入,出现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相应地,中国传统医学逐渐被称为“中医”和“中药”,现代西医逐渐被称为“西医”和“西医”。
由于* * * * *采取了废除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引发了中医界的普遍斗争。在学术医学工作者中,尽管有许多困难,本草学或中医学还是发展了。
据不完全统计,民国时期的中医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实用性强。因为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语言与传统本草不同,或者出于通俗的原因,一般不以本草命名。
在此期间,有许多综合性的中医著作和讲座,其中大部分是临床实践。前者以蒋、的《中国药理学集成》为代表。
这本书有两部分:总论和各种理论。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总结。每篇论著按功效分类,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能、制法、毒性、剂量、禁忌症、方剂。
其风格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洁实用。比如的药物学分为12类,如发散、利尿、理气、调血、温凉等药物,张的本草正义属于传统医学理论的性质。
本书论述了药材的性质、功能、鉴别、加工、煎制方法等。对中医有很好的影响。地方传统本草种类也很多,其中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和高宗岳的《泰山药录》比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食疗本草有了很大的发展,大部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例如,秦伯未的饮食指南的特点是传统和简单;、沈的《食疗常识》和陆的《食用本草》大多以经验为依据。
在其他方面,如曹在清末《伪药条辨》的基础上所作的《加伪药条辨》,收录了110种药物,并对其产地、形状、气味、主治等进行了论述或比较。,为鉴别药品真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杨华庭《药物考证》引用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进行科学考证,并附地图,极具参考价值。
在炮制药品方面,如杨树成的《中国大药房》和周福生的《更新药学指南》,相关内容比较实用。当时中医的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医结合。
汇通医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医的一些成果,对中药的来源、成分、功效、药理的表述进行补充,或解释中西药理的相互作用;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在各种著作中,的《中药新感觉》、文的《最新实验药理学》和阮齐氢、和董克仁的《本草新注》比较有代表性。
鉴于这一时期中医数量多、知识面广,给中医的研究和传播带来了不便,所以不仅阅读和收录了大量的中医入门书籍,还制作了新的中医词典。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35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科大学》。
2.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见证了中医发展最快?根据历代王朝对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不同,中医的发展也有所不同。
根据相关资料和历史研究,我国中医发展最快、最繁荣的时期是隋唐至宋代。唐朝统一中国以来,疆域辽阔,人民幸福,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发展迅速,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中医药事业也全面发展,各种医学著作和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如唐宪庆四年(公元659年),孙昌戊己(后因武侯篡权,长孙被贬,故改李记)和苏静等22人负责编纂《新编本草》(又称《唐本草》)。当时是* * *发起的,向全国各地咨询药品的品种、疗效、产地,送到中央。采用后在全国发行,是最全的药学专著。
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草药著作,如《食疗本草》、《舒本草》、《草药集》。此时,我国已发现约65,438+0,500种药物。
到了宋代,由于上层的重视,刘汉、马志等9人在建国后不久编撰了《开宝本草》,正式在全国颁布。此后出现了四种本草著作,篇幅和内容都有所增加。
到这个时候,中国的药品总数已经增长到2400多种。可以说,这个时候,我国药典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
只是后来由于上层* * *的腐败,宋朝的国家形势日益恶化,整个中医行业也跟着没落了。。
第三,中医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可以缓解或消除某些疾病,这就是中医发现和应用的起源;在烤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热石头或沙子包裹兽皮、树皮进行局部加热,可以消除一些疾病。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出现了热熨和艾灸。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的某一部位被刺伤后可以减轻另一部位的疼痛,从而创造了用石针、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灸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
本书系统总结了此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其他自然科学成果,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全面阐述了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汉代以前秦越人所著的一部堪比《黄帝内经》的医学经典著作。
其内容还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自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益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牛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桂圆、荔枝核等逐渐被内地医生采用。
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丰富了人们对药材的认识。《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理学专著。
它总结了汉代以前人们对药物的认识,收录了365种药物,描述了君、臣、佐、使、七情调和、四气五味等药学理论。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本书所载功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哮喘,黄连治痢疾,海藻治瘿病等。
公元3世纪,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深入研究《苏文》、《真镜》、《难经》等经典医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了许多人的有效方剂,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伤寒论》。该书以六经区分伤寒,以脏腑区分杂病,确立了中医辨证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人将此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收方113方(其实是112方,因为玉亮丸里没有药),《金匮要略》收方262方,有两书收集的269方,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常用方。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对苏文、真镜、唐明的针灸治疗基本内容进行了重新分类整理,编撰了《针灸A&B经》12卷,128篇。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业书籍,内容包括脏腑、经络、穴位、病机、诊断、针刺手法、针刺禁忌、穴位主治等。
该书确定了穴位总数,349个穴位(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种穴位的适应症和禁忌,总结了操作方法,对世界针灸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公元701年,日本* * *规定这本书是医生的必修书。
公元610年,晁等人合编《诸病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证专著。全书***50卷,分67章,包含1700余个证候,分别论述了内病、外病、妇科、小儿、五官的病因、病理、症状。
其中,对某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详细而科学的描述。例如,一些寄生虫的感染已被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人们认为,绦虫病是由吃未煮熟的肉引起的。
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表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日益丰富,进一步总结当时药理学的成就成为客观需要。
公元657年,唐组织等20余人集体编纂《本草》,并于公元659年完成手稿,定名为《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我国古代* *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比1542年欧洲纽伦堡出版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全书54卷,包括本草、药图、经三部分,收载药物850种,在国外影响很大。
公元713年,日本政府将此书副本作为学医的必修教材。唐代医生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集中一生精力,写出了《备千金以救急方》和《千金要方》。
其中,《前进方耀》共分30卷,理论5300篇。还有30卷《千女与翅膀》,2571首歌。这两本书还讨论了临床科目,针灸,食疗,预防和养生。
特别是在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成绩突出。如果认为疥疮(甲状腺肿疾病)是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在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引起的,建议人们不要长期生活在这些地方;对于夜盲症患者,使用动物肝脏治疗。
公元752年,王导撰《外国台湾秘闻》,40卷,65,438+0,65,438+004门(据今天考证为65,438+0,048门),6000余卷,可谓是唐代以前的藏书。宋代更加重视中医教育。
宋* * *设立“太乙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学生学习的课程有《苏文》、《难经》、《伤寒论》、《病源分期论》等。
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针灸师王设计铸造了两尊铜像(公元1026),精雕细刻了十二经脉、354个穴位,供针灸教学和考试医生使用。检查时,检查者将水注入同仁的穴位,用蜡封住,外用。
如果受试者选择了正确的穴位,他们就可以用针进出水。它属于中国的医学教育。
四、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说到中国的医药文化,它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它的遗产是非常丰富的。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导致一些误解。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不够。从长远来看,无疑对中医的传承、发展和推广是非常不利的。
在此,选择其中重要的,略作讨论,以飨读者。有人说中医是树皮和草根,有一部分是真的。
中药离不开树皮和草根,如印楝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但不是所有的树皮和草根都是中药;中医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蛇胆、熊胆、蕲蛇、鹿茸、鹿角等动物药,珍珠、蛤壳等甲壳类动物,龙骨、磁铁等矿物质都是治疗疾病的中药。少数中药起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属于中药的范畴。所以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无论产于中国还是国外,都称为中药。
中医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特点。一、毒药的非“毒”可以追溯到上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武训》中记载:“神农...尝到了草药的味道,水泉的酸甜苦辣让人知而避之。
这个时候一天之内就遇到了72种毒药。”于是,在古代,所有治疗疾病的药物一般都被称为“毒”。
《苏文怡法方医论》说:“其病由内而生,其治宜毒。”在古人眼里,是医学的三分毒,其实指的是医学的特性;后来用来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是这样解释的:“夫药为毒,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医术之治,无非是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有一句精辟的理论:“药指草、木、虫、鱼、禽、兽,皆有毒,因能治病。”“凡是能避邪正直的,都可以称之为毒。”神农一天之内遇到了72种毒药,也就是说他一天之内确定了70多种药物的特性。
医学的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但用错了,就会伤人,杀人。对中医来说,一句话,就是以毒攻毒。
神农尝百草,是勇于探索的伟大之举,是舍生忘死的高尚之举。无怪乎始于先秦、成书于东汉的第一部中医巨著的作者们,融合了几百年来几代药理学家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宁愿隐姓埋名,而《神农本草经》的书名,不仅仅是受古风的影响,更是对中国民族药物学圣人的纪念。不难看出,“毒”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正是这种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疾病的治疗和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次,中医用四气治病,有“气”。什么是“气”?它能治病?我们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寒、热、温、凉四气。”"用热药治疗感冒,用感冒药治疗热."
医学的“四气”由此而来。说到中医理论中的“气”,其实有27个意思。
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祖先用寒、热、温、凉来解释医学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得多。这种中医补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趣味。
有补气、心、血、肾、脾、肝、肺、阴阳等。,对应的方剂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金荣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这种补药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就是调理和强化;这个“气”指的是生理功能,即通过药物来调节和增强五脏的生理功能,使其发挥正常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类(即“类”),并说“药物是用来滋养生命的,中药是用来滋养自然的,药物是用来治病的。”
他还说:“以药…为君,照顾生命以应天之需”,“中医…为臣,照顾人”,“以药…为辅,照顾疾病以应地之需”。所谓养命养性,突出了中医对人体的滋补功效,从而保证了身体和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这也是很多人相信中医的原因之一。
是中医的进步,是中医的特色,也是充满文化意味的。中医的这一特点融入到每一种医学中,因为它对于治疗疾病非常重要。
感冒的病要用热药,发烧的病要用感冒药。在这里,药物和疾病的性质是相反的,所谓对立互补,这是医学文化的具体表现。否则,如果“以热益热(以热药治发热,下句如是),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外(今)不见”,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韩纪略》)。
孙思邈严肃地批评那些“冷则寒(感冒病,但寒是用来使病更冷的,下句是这样的),热则温的医生,“是在加重(即加重)他们的病”,这一定会导致死亡。在中医中,这种用药方法被称为“积极治疗”,即常规治疗。
还有一种“反治理”,本文“第五种”会有描述。由此可见,运用医学的“四气”来治疗疾病是多么重要。很多吃过中药的人可能对它知之甚少。
第三,毒品编造有趣的故事。此外,还有风味补品。
神农本草经上说:“药有五味:酸、咸、甜、苦、辛”。这五味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在《苏文宣明五气篇》中,明确指出:“五味入(即入器。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医的起源与发展在原始社会,人们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生存,与疾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家广泛吸收百家之长,用于治病,产生了大量的理论书籍。医学书籍被大量保存下来,因为它们不会影响统治者的统治。但秦汉时期,战争和汉朝统治者进行迷信控制思想和限制印刷技术,大量医书失传。
中医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由于战争医籍大量流失,仅《黄帝内经》在宋代就两次失传,经过多方努力才在四川重新出版。
然而,由于战争的创伤,脾胃学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中医书籍得到了大量的整理、装订、改编和印刷。各国热爱中医的人们齐心协力,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中医的发展。
现在欧洲很多医学院都把中医理论作为必修课。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将是大趋势,人类终将战胜疾病。
中医的历史是怎样的?中医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说起中国的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它的底蕴非常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从而导致一些误解。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医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不够。从长远来看,无疑对中医的传承、发展和推广是非常不利的。中药在中国古籍中俗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中医药专著是汉代神农的《本草经》,唐代* *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用药经验,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此段落]概述
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被人们称为中医,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
中药按炮制工艺分为中成药和中草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动物药如蛇胆、熊胆、蕲蛇、鹿茸、鹿角等。甲壳类动物,如珍珠、文蛤;龙骨、磁铁等矿物质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起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属于中药的范畴。所以中医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无论产于中国还是国外,都称为中药。中医药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特点。
[编辑此段]中医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乌普本草,本草经笔记,本草,汤本草,吃着吃着,滇南本草,本草,本草,本草,本草,
本书归本,解本草,续本草,补本草纲目,本草求实,描述本草,品本草,选本草小结,配本草,本草有害,分本草,分药,补珍珠胶囊药性。
七。中国医药发展史医药行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只要生命还在,医药行业的发展就永远不会停止。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的问题,医药行业一直在不断地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医药行业是一个不断前进,永不成熟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
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37,即生活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医疗消费水平提高1.37个百分点。
可见,医疗消费水平的增速高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增速。医疗产品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终极产品。它们通过医院或药店传递给消费者,并立即进入消费领域,因此直接受到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影响,即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快就会体现在对医疗保健产品需求的提高上,而后者比前者提高更多。近两三年保健品市场的快速扩张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总人口占世界的20%。预计200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654.38+3亿,2065.438+00年将达到654.38+4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社会的逐渐老龄化增加了对药物的需求。尤其是占80%的农村人口,目前只享受到20%的医疗卫生资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这使得农村医药市场具有强大的扩张潜力。从人均水平看,我国居民医疗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1994年,中国人均毒品消费7美元,仅为日本的1.6%,法国的2.2%,美国的2.3%,远远落后于波兰、墨西哥、南非等国,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速度必须高于国际医药市场,特别是随着居民医疗保健知识的丰富和医药商业的发展。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背景。
广义的医药行业涉及化学品、中药、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贸易等。本文讨论的医药行业和上市公司主要是指生产药品(包括中西药)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