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题主要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这个过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这个教训是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儒、道、墨、法等。)相互争鸣,各抒己见,批驳对方之难,又相互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学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发展了他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重民轻君”的思想。
战国末期,荀子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有益合理的科学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有其规律性”,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并对“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为儒家的“集大成者”。
1.“百家争鸣”的意思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各派争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指数量众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大流派。所谓“争”,就是代表当时各阶级、各政治势力的学者或思想家,希望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去解释宇宙和社会的一切,于是著书立说,收徒奔走,各抒己见。
二。孔子与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礼”之说;倡导建立文明的礼乐社会。
关注政治人事,远离鬼神。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通过教育活动运行自己的想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教育家和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发展了他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重民轻君”的思想。
(2)影响:对儒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路:
他强调“天有其规律性”,提出了“制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对“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种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学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学的“集大成者”。
在谈到这本书之后,总结了孟子和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思想的作用,以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2.其他主要流派的代表和主要观点
学校代表的主要内容的影响
老庄
老子的“道”是世界之本;朴素的辩证思维;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庄崇尚自然、追求超越功利的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宣扬天道自然无为;追求“自由”。
法家学派
李悝魏国变法思想:重赏耕田与重罚。它对中国专制政治制度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汉代以后,他的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两次改革:抛弃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官为师。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赏罚分明,重赏农事;主张“物是人非,则备变。”
墨家主张墨子“相亲相爱,相得益彰”;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葬、俭;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指导学生填表,然后启发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分析老庄研究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个学派,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进行不同的分析。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把握各流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除了以上三位代表,还有吴起和沈步海。法家有三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即重法、重术、重势。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