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数据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传世佳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不仅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周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图》以精湛细致的笔触记录了惠宗时代都城汴京(今开封)郊区及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与民生。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纷繁复杂的景物带入统一而多变的画面。画中人物500余人,衣着各异,表情各异,穿插各种活动,讲究戏剧性,构图密集,节奏韵律变化,笔法巧妙。整个画面分为三段。

在总共五米多长的画卷中,* * *画了550多个各种颜色的人,包括五六十头牛、马、骡、驴等牲畜,20多辆车和桥梁,以及20多艘大小不一的船只。房屋、桥梁、塔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北宋汴京一隅的写实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

在绘画史上,有很多画叫《清明上河图》,但原作只有一幅。经过很多学者专家对这个话题的研究,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他们都认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画是北宋张择端的真迹。其他的同名画作都是张择端后来的临摹或仿造。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画卷上没有艺术家本人的印章,根据图后附言中的一段晋代张铸题字,确认其作者为张择端。张铸的碑文只有几个字:“翰林张择端,生于吴栋(今山东诸城)。”我年轻的时候在京城读书学习,后来学会了画东西。我是个画家,特别喜欢坐船,小桥流水,郭靖,也没结婚。"然而,在北宋末年撰写的《宣和画谱》一书中,却找不到张择端的名字。有人推测,可能是他入画院较晚,编辑来不及编入书中。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无价之宝。是一幅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成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吴栋(今山东诸城)人,南北朝之交的画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翰林画院作史时所作。这幅长卷是丝绸的,浅色的,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侵华日军的末日来了。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见事不妙,乘飞机逃到了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为失火一片狼藉。混乱中,很多人趁机入宫“抢洋鱼”,伪宫中大量珍贵的东西在这场动乱中散落到民间,《清明上河图》也在其中。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伟通过地方干部收集了十余卷从伪满皇宫流散的珍贵字画,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65438年至0947年,张克威同志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临行前,他把十余卷书卷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林峰同志。

《清明上河图》由林风入东北博物馆,后被转移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然而,文革期间,林彪四大主将之一的李作鹏利用职权,从故宫博物院“借”走了《清明上河图》,据为己有。他和邱、吴等人一起,占有了其他大量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重见天日,至今仍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以分为三段。画面展开,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风景。中段主要描绘上图桥和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半部分描绘了汴京城的街景。字的大小不到3厘米,小的像豆子。如果你仔细审视他们,他们都是形神兼备,趣味盎然。

清明上河图,大到原野、濠河、上朗,小到船艇、汽车人物、铺面、装饰、市场招牌。真实自然,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整幅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而紧凑,仿佛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画家张择端非凡的笔法,不愧为中国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清明上河图

在中国古代书画中,除了作者的题跋和印章外,往往还有收藏者的题跋和印章。我国有这么一幅名画,很多人题写,盖了无数印章。可见它经过了很多官方和私人收藏家之手。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历经八九百年沧桑,历尽千辛万苦,也有藏家为其遭遇不幸,作品最终得以幸存,得以保存。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画,后入北宋画院作画。虽然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这部巨著却让后人永远记住了他。《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528厘米,高248厘米的绢轴。画面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清明上河图是当时的一种民俗,比如今天的节日聚会,人们借此参与商业活动。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大致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郊区景观,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市区市场。

一、汴京郊外的场景。农民在田里种地,有钱人扫墓回来。途中,载着队、挑夫、骑着车的人在往城里赶。接下来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桥像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桥下船只争奇斗艳。很多小情节都很有趣。如果桥上一匹受惊的马造成了危险,那驴子也受到了惊吓,好奇的人们也在看着。然后描述汴京的市场。汴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处都是衙门、民居、作坊、饭馆、散宅、闹市、九校三教。画面展开一个悠闲的场景,有紧张也有放松,形成一种有趣的对比和节奏。画家通过对汴京建筑、商业、交通运输的描写,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荣与发展。

清明上河图有550多人,60多种牲畜,20多条木船,30多个亭子,20多辆手推车。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历代古画中并不多见。难能可贵的是,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场景、细节都安排得很合理,疏密、复杂、动静、聚散等画面间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繁而不杂、不乱。充分显示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较高的艺术修养与表达能力。《清明上河图》不仅是写实绘画艺术的一大瑰宝,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丰富的影像资料。因此,它也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24.8厘米、宽528厘米的长卷。据专家统计,清明上河图共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屋122间,树木174棵。如此浩瀚的画卷,画面结构严谨有序,人物的各种活动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一气呵成。“界画”的画法娴熟自然。《清明上河图》* *有历代13藏家写的14篇后记,共96章。仅末代皇帝溥仪就有三枚之多,证明了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宏伟的杰作,才能容纳下一代帝王的伟大梦想。

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篇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瑰宝。这和唐汉有关吗?《五牛图》的创作被称为画院的“国宝”。最早的收藏家是宋徽宗(赵霁)。他用薄金书写的原画《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篆(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可以证明它们最初是收藏在皇宫里的。公元1126年汴京失陷后,宫中所有珍贵文物,包括这幅名画,全部归金人所有。又过了59年,也就是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摘要:人张著《清明上河图》第一笔跋,并引用项评图,证实宋代诗人张择端曾以《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为标,故定《清明上河图》之名。

关于明清时期《清明上河图》的真实性,有一些传言。清朝首领徐叔丕在《知书》中记载,画中有四个人,其中两个是六点,一个是旋。掷骰子的人张开嘴叫“六”,希望再来一个六。《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梁河的景色。一个叫唐沁的裱糊匠,认为边县(开丰)人叫“六”字带一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六”,可见这是福建的声音。他怀疑这幅画是赝品。颜公卿《消夏闲》书中说这个唐沁还研究了画中麻雀的上爪,它踩了两块瓷砖,这可能是临摹者的败笔。Tomlins,未知,他说的真的有道理吗?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历经多灾多难的清明上河图。

南北朝之交的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翰林画院作史时所作。画面为丝绸,浅色,框长24.8厘米,框宽528.7厘米。是一幅以高度写实手段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井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