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天水阿胶的故事~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山东省东阿县自古以来就有一口井。里面的水清澈甘甜,百姓称之为“一口井”。

有一天,随着唐太宗的圣旨,尉迟恭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尉迟将军下令封阿敬,并颁布御令——只有官方可以“开封取水”“熬胶进贡”,不准本地人私自开封制作阿胶,否则格杀勿论。

原来,东阿县的一个水镜在熬阿胶的过程中很出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阿胶为经,弘景曰,‘出东阿而名为阿胶’”。最初,阿胶是用牛皮和东阿井水制成的。后来因为牛皮比较硬,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不允许人们私自用牛皮制作明胶。之后,人们开始用驴皮和马皮代替牛皮。久而久之,发现驴皮熬胶滋补祛风效果更好,却成了正宗的阿胶。熬阿胶的必要条件就变成了驴皮加东阿井水。

转眼间,1000多年过去了。2007年冬天的至日,满是灰尘的古阿井被东阿县委书记打开了。当晚午夜,身着唐装的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玉峰宣布,为期9天的中国首届东阿阿胶文化节开幕。从那天起,老炼胶师亲自带徒弟,按照极其严格规范的古炼胶法,精选纯乌头驴皮,登记编号,配合古阿井水。经过52道工序,中断了几百年的九朝阿胶,才由手工精制而成。

此时,东阿阿胶投入巨资的阿胶(仿)古生产线正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中。作为东阿阿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曾多次宣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

本土方法拼出“中国第一”

秦玉峰1958出生于东阿县,17岁在东阿阿胶厂工作。东阿阿胶厂成立六年了,但厂里的条件很简陋,就是一排平房,几口铁锅,几十个附近村子的胶工。这家企业是国有的。

秦玉峰以橡胶干燥机起家,逐渐成为橡胶精炼厂。秦玉峰的手经常泡在胶水里,因为提炼橡胶时要过滤掉杂质。时间长了,他发现即使在冬天,他的手也不粗糙。他暗自纳闷,难道是阿胶对皮肤有保护作用?于是他仔细观察了其他几个炼胶工的手,都是白嫩嫩的,比女人的手还白。这时候,一个想法出现在秦玉峰的脑海里。如果以后有机会,他一定要开发阿胶的美容养颜功能。

没过多久,这个喜欢琢磨的年轻人就进入了当时的技术总监刘玮志的视线。刘玮志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年轻,但只要自己给员工讲解一些知识,他总是理解得最快、最准确,而且总是尽心尽力,性格安静。刘玮志认为他是一个有用的材料,并开始培养秦玉峰。

因为胶块夏天干不了,所以阿胶只能冬天生产。秦玉峰还记得炼胶的很多细节:因为没钱修泡沫池,工人们把驴皮运到离工厂四五里外的河边浸泡;为了防止驴皮被河水冲走,我们应该设法把它绑在一块石头上。驴皮泡好后,破冰取皮刮毛,再拿到厂里清洗。工人站在水池边上,手里拿着一把大铁叉,插进驴皮里,然后翻过来。在浸泡和清洗皮肤的过程中,工人们被冻得透不过气来,手都冻裂了血。胶水融化的时候,车间里烟雾弥漫,臭气熏天。一口直径两米半的大锅放在高高的炉子上。工人们光着膀子爬上炉子,扛着7斤重的铜铲翻搅,每小时搅拌1200次以上。就这样提炼浓缩了六天六夜,然后用农村割草用的大铡草机切成条。大橡胶条被割破了,工人的虎口也裂开了。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技术太落后,必须改进!但是没有理论可以参考,所以刘玮志不得不与秦玉峰和几个精明的工人一起尝试。他们自己设计图纸,做出了中国现代阿胶生产史上第一台蒸丸子剥皮机。没想到土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实现了炼胶自动化。那时,秦玉峰非常兴奋,直到晚上两点钟他才能入睡。

之后,秦玉峰跟随刘玮志的技术改造团队不断研发,最终实现了阿胶生产的产业化。阿胶也成了老百姓的良药。

秦玉峰逐渐崭露头角,他在生产、供应、质量监督、技术和市场等领域工作。2006年5月,没有任何悬念,秦玉峰出任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者也不例外。”

秦玉峰告诉记者,他做阿胶已经30多年了,有几件事想起来就心痛。第一,目前我国对阿胶功能的认识仅停留在“补血”上;第二,近年来,连续发生三次中医存废之争。中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而韩国则提出将中医改为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秦玉峰说,中医是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医学的疗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绝不能丢弃。只有把中医做大做强,别人才有机会说闲话。阿胶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和宣纸、景泰蓝一样,有着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传统工艺。他眼前最担心的是,有一天阿胶的技术会被成功复制到国外。

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工艺有一个教训:中国宣纸有“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尤其是产于安徽宣州泾县的宣纸。日本人觊觎这个秘方已经很久了。他们曾派情报人员到宣州进行假访,但被敬贤厂拒绝。第二年,另一批日本人去了浙江省的一个县,一家造纸厂热情招待了他们,并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甚至连烹饪原料的碱浓度等细节都说不完,临走时还赠送了黄檀皮、长草浆、杨桃。从此,日本人民自豪地宣布:世界宣纸安徽泾县第一,日本第二,浙江省第三,台湾省第四!

那么东阿阿胶是如何防范这种预谋盗窃的呢?秦玉峰说,“实际上,主要的是在思想上保持警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国家配方产品生产区绝不允许非生产人员进入;即使和其他公司合作,也不涉及配方等核心机密。”

果然,当记者要求参观复方阿胶浆的生产车间时,他礼貌地拒绝了,并笑着说:“不好意思,记者也不例外!”

在拥有2000多人的东阿公司,一些国家级保密配方,如复方阿胶膏、附子阿胶膏等都是严格保密的,除了秦玉峰,只有炼胶人知道。

“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是无限的”

“东阿阿胶有这么好的文化历史。如果不发掘,对不起中国的中医,更对不起老祖宗!”这是秦玉峰在采访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其实文化营销最初的想法就是在酒桌上形成的。

中国人注重餐桌上的商务会谈,酒是拉近彼此距离的媒介。遗憾的是,秦玉峰酒量不好。为了能够在不喝酒的情况下销售产品,我们正在考虑如何转移客户对酒精的注意力。他想,我们在说什么呢?既然是卖阿胶的,那就说说阿胶的历史吧!什么杨贵妃偷偷吃阿胶留面子,什么慈禧太后吃阿胶留儿子...渐渐地,秦玉峰发现,十个听众里有七八个会买阿胶制品,也没必要称兄道弟,喝酒练拳脚。秦玉峰坚信,东阿阿胶的营销迟早要靠文化。

但文化毕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文化营销怎么操作?秦玉峰想到举办“东阿阿胶文化节”。酒桌上讲述的感人故事,也在秦玉峰的一手策划下,被编辑成了一本书,取名为《东阿阿胶初刻的惊喜》。同时,将古籍中对阿胶配方的描述转化为实际的阿胶产品,形成了一系列面向高端市场的新型阿胶产品。比如根据白朴对杨贵妃元曲“一碗阿胶,一盏芝麻,红馅蜜饯白米,粉颊似羞,杏花春雨含笑,滋润了青春,保全了生命,获得了资本”的描述,开发出了阿胶糕。

“物质商品的市场效益是有限的,但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是无限的。”秦玉峰说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正是借助文化营销,阿胶的品牌价值从2006年的26.75亿元,上升到现在的30多亿元。(来源:环球人物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