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是怎么来的?
春秋时,姚姓已南移至江南,贵族家族离开南安(今福建南安)和。
上海很早就有姚姓居民,在青浦孔宅和嘉定鸡鸣堂都出土过唐代姚姓墓碑。姚廷瑞,金山枫泾,在宋剑龙时期盖房建国立海寿寺;宋天圣三年(1025),姚姓、刘姓从句容迁至崇明新沙耕种。南宋初,点治将军姚南渡松江恒山,现在山北的村子里还有不少姚姓。姚云祖上从中州经浙江迁到南汇周浦,说“先有姚家堂,后有周浦镇”;白渠港(今三林塘)姚氏家族,自南宋开始以医、教授闻名。吴淞姚氏是宋末嘉定的一个巨族。姚于宋末元初由平湖迁至华亭五堡(今金山画廊下)。无名书生姚避乱于奉贤陶家,姚自海盐居华亭。明朝以后搬的人就更多了。根据姚氏族谱,姚氏家族于嘉靖十六年(1537)迁居上海周浦。
截止到1994年底,全市有108500人姓姚,排名第25位。
上海姚姓,见有记载,如吴淞姚舜元,宋末任平江府(今苏州)东南副将,镇守吴淞,抗袁而亡。明朝金山人姚体信,嘉靖初年掌管刑部。他拒绝接受巨额贿赂,被太监魏大靖处死。清初,姚在金山廊下,收集文士诗文列传,编成《宋风集》;姚培谦著有《松桂读书堂集》、《经史之思》、《镜鉴提要》、《明史大纲》等,并广泛搜集民俗,编撰《榕城歌》,为研究古代上海的社会风俗和民俗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姚佑编纂的《金山县志稿》是清代光绪编纂的《金山县志》蓝本。姚世子,张炎,金山人,是继柳亚子之后的江南著名藏书家。建国后,他的儿子向国家捐书5万册,其中不乏善本,包括明崇祯版《松江府志》、《公园学者张小山日记》和著名学者审定的《汉书》、《后汉书》手稿等。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在浏览了这些书籍后,特地为姚制作了这些书籍。奉贤四团能工巧匠姚凤楼研制的犁,特别适合沿海地区耕作,被称为“姚家利”,以至于方圆数百农民争相使用。嘉定江桥的姚楠,专注于根除桑树病害。民国时期主编《上海县志》的文瑶,以及掌管正丰文学院的舅舅姚明辉,都是上海史志方面的专家。姚明辉的父亲姚文东曾是驻日公使黎庶昌的随员,掌管使馆办的东文学馆。他是近代中国留日活动的最早组织者。清光绪八年(1882),获悉日本人阴谋进攻朝鲜,即电报朝廷。让我抓住机会,屯兵天津,让日本不敢妄动。姚文东久居日本,深知日本侵华之野心,即多方搜集资料,写成《日本军事要义》一书,呈送朝廷决策。甲午战败后,文东感叹“一生忠义未尽,恨不能捐到底”。
生活在上海的姚,是一个长期为中国司法独立而奋斗的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姚水娟;“八·一三”抗日战争期间,姚子青营长率部在保山浴血奋战。有高级经济学家姚乃和姚希堂。姚希堂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中青年学者。与人合伙经营沪上著名丝绸店老的徽商姚;有姚顺兴花店(现为福建中路群联花店前身)老板石尧,1924创立于印相港,以双线品牌棉胎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