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如何复习历史最后阶段?

求运河如此清澈,因为源头有活水。学习历史而没有基本史实和主要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轮复习的意义在于巩固基础知识,建立教材框架下的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渗透思想教育,实现全面提高。为了更快地适应新的高考形势,更好地明确一轮复习的思路,提高一轮复习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发挥历史在高考中的优势,我们总结了一轮复习中各个学校的经验和方法,形成了综合指导,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一、一轮复习的指导思想:系统、全面、细致、高效。

一轮复习要打牢基础,稳扎稳打,不贪快,服从进行中的任务。依据新课标、新的考试形势和全国卷考试说明,借鉴历史学科历年一轮复习的有效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复习从知识的落实入手,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历史素养为立足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练、说、评有机结合为主要方法,坚持循序渐进。

二、高考形势分析

1.高考难。难度是衡量试题难度的统计指标。通常,难度=平均分∕满分。

近年新高考历史试题难度

年龄

2010年

2011年

2012

2013

2014

2015

困难

0.46

0.46

0.48

0.39

0.38

0.40

注:本表主要依据基础教育使用国家课程标准第一册的省区(2013之前未划分第一册和第二册),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

以上数据表明,近年来,国家课程标准卷一历史高考题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高。

2.命题的专业化趋势。弱化对教材的依赖,大量学术前沿材料成为高考命题材料,一些专业研究能力和要求渗透到试题中。越来越多的职业倾向大大提高了考题的难度。

3.测试设计。“刻意追求试题形式,一个是新的形式是考能力;二是想通过新的形式让中学师生对高考命题的规律和特点产生困惑,从而达到控制试题难度的目的。”

4.围绕考查能力,历史试题中大量引用文言文材料,“新材料、新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试题难度。由于过分强调,试卷文本阅读量过大,试卷篇幅过长,试卷偏离了教材的支撑,考查了许多超范围的内容,引用了许多脱离学生实际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第三,学习情境的分析

与新教学相比,一轮复习具有容量大、节奏快、难度大、范围广、方法多等明显特点,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联系。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在高一并不成熟,所学知识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几乎完全陌生,对课本不熟悉,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零散,不能正确提取知识,审题能力差,解题不规范,方法缺乏,联系不够,题后缺乏反思总结。

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适应一轮复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扎实——记忆准确,理解正确,概念清晰。

(1)完成课本基础知识的有效实施,查漏补缺。按照“全面、详细、实用”的原则,扎实有效、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确保学生在一轮复习后不留任何知识死角。

(2)抓基础,要在重构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求在平凡中见奇。注重单元教学模式的探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构建知识树。提高认识不要牵强,要在系统归纳中升华历史认识。

2.复习过程要扎实——知识整合,角度灵活,训练得当。

(1)尽量做到知识全面,注意突破模块界限。注意用不同的历史观和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同一个问题,以同应对变。

(2)创设精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课堂。“精讲”的前提来自于认真备课,认真批改,认真收集学生的问题;“简洁”的前提来自于老师在课前亲自做题,筛选大量题型。能力训练不可能读你一千遍也不腻。而是要在深度理解中激活训练方法,力求诚实有效。

3.学科能力要落实——信息处理、历史观应用、学科表达。

注重答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学会如何审题,如何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历史知识的语言答题,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学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应该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和交流班,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关注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更新教学观念;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真题,把握国卷的命题特点,努力找出国卷的方式和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